■兩會訪談錄
·人才培養好比植樹造林,長成高大茂密、健康茁壯的林木需要優秀的種子、優渥的土壤、適宜的成長環境和經驗豐富的園丁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立足學段貫通,打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壁壘,做到上下銜接,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發力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訪談錄”演播室,就“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分享觀點。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力度
記者:您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
張榮: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拔尖創新人才不但需要擁有過硬的專業素質,而且要具有創新性、引領性、人文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記者:當前,在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如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
張榮: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多地依賴于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高校擁有大量的科研人員和先進的科研設備,在科技創新上具有先天優勢。答好新質生產力這道“考題”,需要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努力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一,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人才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我們特別強調將學生置于科技前沿進行培養,以國家重大戰略發展需求為導向,聚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構建、知識體系拓展及科技創新等,圍繞學校重點科研主攻方向,有組織地將人才培養與重大科研結合起來,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第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賴于科研成果與產業更多更充分結合,這離不開學生對社會和產業發展的充分了解。高校要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強化校地聯動、校企互動,建立科、產、教協同育人新機制,強化高校與一流企業的合作交流,為拔尖學生成才提供一流成長資源支持。
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創造更好的育人生態。要以一流黨建引領一流大學建設,以一流體系支撐一流大學發展,以一流生態涵育一流大學文化,以一流能力展現一流大學作為。要打造更好的育人生態、創新生態和服務生態,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設更好的成長環境。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首先需要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態
記者:聚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高校的著力點主要有哪些?
張榮:大學的本職工作是育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流大學的核心使命。我認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首先需要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態。人才培養好比植樹造林,長成高大茂密、健康茁壯的林木需要優秀的種子、優渥的土壤、適宜的成長環境和經驗豐富的園丁。我們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服務“國之大者”,培育一流的育人生態,努力培養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
一是構建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每個學生擁有各自不同的天賦與興趣,在招生工作中發掘、遴選優秀的種子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礎。
二是構建有利于學生多元發展和個性化成長的培養機制。大學要為學生成長創設良好的條件與平臺,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利。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做到以德立人、以智啟人、以體健人、以美化人、以勞塑人。幫助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習慣,探索未來成長空間。用心保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引導學生將個人志向與國家需求相結合,不斷地向科學更深處、更遠處和更高處邁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是構建有利于幫助更多教師潛心育人的教師培養體系。教育是用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高校教師不僅要做精通專業知識的“經師”,而且要涵養德行成為“人師”,更要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統一的“大先生”。高校應構建與時俱進的教師培養體系,助力教師成長,促進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實現“雙向奔赴”“互相成就”。
上下銜接構建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記者:如何完善協同育人機制,為貫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新路?
張榮: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要立足學段貫通,打通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壁壘,做到上下銜接,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貫通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招生、課程、師資等方面統一設計,加強銜接,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生態。
基礎教育階段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中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學習能力。基礎教育階段教師與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摒棄功利心。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不是靠“搶跑”“雞娃”產生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著力培養創造力和探究心,才能為高等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中小學要在“雙減”工作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將科學家故事與科學史融入科學課堂,引導學生感受科學研究樂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創新精神。
高校要持續通過強化“高中—高校”雙高銜接,增進與中學交流合作。在有條件的學校率先展開試點,通過組織知名教授進中學、建設優質生源基地、對中學生開放實驗室等方式協同共進,激發中學生的科學興趣,著力打造從中學到大學階段的全過程教育鏈條,為具有相關學科發展潛力的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成長平臺。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0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