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很關注數字教育。數字教育的定義,學界還在討論中,但數字技術將顛覆工業時代的學校教育形態,建構起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這基本已成共識。數字教育的形而上指導是什么?目標和路徑何在?與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是什么關系?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這些都是當前備受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從事相關工作30年來,一直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應上海教育出版社之約,我將近年來的相關思考整理成《質變前夕:數字教育的破與立》一書。一則紙質書可以帶來與報刊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二來限于版面要求,報紙、期刊發表時對文章進行了刪改,紙質書的容量要大得多,能讓這些文章以完整版的形式呈現,也算彌補之前一點兒小小的遺憾。
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了中時段的“社會時間”概念。不同于短時段的“個人時間”和長時段的“地理時間”,“社會時間”視角能讓我們從日常的喧嘩中超脫出來,站在社會變革的高度,以更加理性、冷靜、多元和多層次的視角,來考察社會某個領域的變遷。本次結集出版,因為文章討論對象時間跨度的關系,某種程度上也擁有了“社會時間”視角,使我和讀者得以重新思考教育數字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回顧數字技術融入世界教育發展的過程,歷時30年,對傳統學校教育沒有形成系統化、常態化的根本性改變,究其原因,可以用三個中國古代成語概括。一是盲人摸象。這個階段,技術應用僅僅被作為一種工具、一種改善傳統教育的手段。無論基本認知、理論探究,還是實踐探索,常常囿于局部,以偏概全,各說各話,難成共識,甚至一葉障目,難以深入。二是葉公好龍??陬^上很重視,紙上談兵,熱火朝天;實踐上瞻前顧后,畏手畏腳,裹足不前。三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缺乏戰略謀劃和系統推進的情況下,數字教育的實踐探索,走上了碎片化發展的窄徑。積極推進的地區和學校,經歷短暫的百花齊放式繁榮后,陷入“系統煙囪林立”和“數據孤島叢生”的困境;故步自封的地區和學校,陷入應試教育的“內卷”和未來發展“焦慮”。以上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也是面向未來必須解決的問題。
回顧國內教育信息化發展,極少數學校還存在“四個異化”的現象,值得關注。一是技術驅動的異化。脫離學校實際,超前追逐最新技術的應用。二是設備驅動的異化。脫離應用需求,過度配置或迭代更新設備。三是概念驅動的異化。熱衷于打造缺乏實質內容支撐的概念,如智慧課堂、智慧教室、智慧學校、智能學校、學校大腦、未來學校等。四是利益驅動的異化。系統建設、設備購置等被個別人或個別企業的利益所影響。以上現象,嚴重影響著數字教育的健康發展。
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普及,一場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迭代速度更快的社會變革已經開啟。人類社會正從工業時代進入數字時代,邁向智能時代,形成于工業時代的傳統教育形態已無法適應數字時代對人的知識、技能和素養的新要求,學科間脫節、學段間脫節、知行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的理念、體系、內容、范式、治理面臨顛覆性變革,亟待重塑數字時代的教育形態。中國教育數字化的歷程,與中國教育強國的征程同生共長,對標全球技術變革周期,數字化已經從課堂教學的補充手段,漸漸生長為一種重塑課堂和教學的力量,傳統學校流水線式的同質化、標準化人才培養模式必將被打破,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無邊界學習型社會行將建立,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悄然來到了“質變前夕”。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人類因教育而文明”,從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和技術與教育關系的角度,嘗試介紹本人對數字教育形而上的膚淺思考。開篇《媒介環境對教育的重塑》一文,基于分析媒介構成的社會環境通過建構人類社會進而建構教育,以及媒介直接作用于教育傳播過程,闡釋了媒介環境學“以媒介為中心、以社會為平臺、以人為主體”的研究范式,作為研究數字社會的教育的理論基點。第二部分“以數字化引領教育現代化”,從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教育數字化的關系角度,嘗試介紹數字教育的內涵、目標、戰略謀劃、實踐路徑、國際觀察等方面的思考與實踐探索總結,是本書的核心內容?!督逃龜底只D型的戰略構想與實踐探索》一文,比較系統全面地闡釋了本人對數字教育的思考?!秷猿职迅哔|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刊發于《學習時報》頭版,并為多家權威媒體轉載?!稊底纸逃x能教育強國的國際觀察》一文,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的國家政策、國際組織報告、重要學術文獻、官方權威信息的廣泛搜集整理與系統深入分析,嘗試整體把握數字技術變革教育的世界性趨勢,對比分析各國的戰略謀劃和行動舉措。第三部分“以數字化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面向未來發展,從具體實踐的角度,總結剖析過往經驗體會,嘗試探索數字教育具體發展路徑。《以數字化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一文,刊發于《人民日報》理論版頭條。《高校BBS20年回顧》一文,回顧分析了1994年至2014年高校BBS的興衰,對曾經的經歷者而言,會有很多共鳴。第四部分“做有溫度的數字教育”,特別集選了幾篇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的文章,意在強調數字教育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作用。
當把文章整理成冊的時候,我非常感慨,這些文字,不僅是我個人對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一些想法,也記錄了國內有志于此的同行,以及我的同事們不斷思考、不斷試錯、不斷求索的一個個足印。
(本文系《質變前夕:數字教育的破與立》作者自序,有刪節)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3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