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近年來,穿傳統服裝游覽景點已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潮流。剛過去的甲辰龍年春節,江蘇蘇州舉辦了為期約一周的穿中國傳統服裝免費乘地鐵活動,馬面裙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春戰袍”;年輕女孩穿著漢服去迪士尼樂園打卡,稱其為“最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公主裙”;福建泉州街頭擠滿了蟳埔女造型的游客,穿上始于東晉、盛于明清的服裝別有一番風味。
主持人語
華冠麗服、霓裳羽衣,服裝不只是一種生活美學,背后有厚重的文化認同。喝著可樂、吃著麥當勞、穿著各式服裝長大的一代,怎么看待身邊越來越常見的漢服?各美其美的年輕人,如何理解傳統服裝的美人之美?傳統服裝火了,然后呢?三篇評論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漢服和文化的美美與共,為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認知拼圖。
青年說
漢服之火是以國人的文化基因為底,以制造業的發展為基。漢服消費背后的內驅力,是當代青年人著華夏衣冠、揚大國文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漢服從小眾圈層走向大眾認同的過程中,制造廠商為漢服出圈發揮了關鍵作用。
專注漢服生產的廠家,對漢服進行創新,讓漢服更加日?;?。例如,山東曹縣聚集了相關廠家,既進行面料版型等改制,讓漢服更加輕薄日常,也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讓更多人有了接觸漢服的機會。面對日益火紅的漢服消費,與漢服相關的產業也隨之興起。從周邊配飾,到漢服租賃、漢服體驗館等店面,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不過光鮮背后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如產品質量差、抄襲盜版等吐槽不斷,唐、宋、明等各制漢服標準不統一,漢服不夠日?;y以融入大眾衣柜等。此外,漢服品牌化發展不足,缺少擁有國民知名度的漢服品牌。
漢服要想持續“火熱”,就需要面對并解決這些問題。漢服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服飾文化,我們更應該帶著文化情懷和文化自信,把漢服做成中國品牌和中國標志。有了標準、精品和品牌,漢服才能真正地滋養大眾并形成傳承。從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汲取營養,讓漢服能走進尋常百姓家,進而將漢服之美、禮儀之美、文化之美傳遞給今天的中國和今天的世界。期待通過中國制造的助力,不僅能讓更多人穿著漢服出行,還能讓世界借助漢服看見中國,讓傳統服飾活在當下也用在當下。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