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深入推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部2024年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部署會發言摘登

發布時間:2024-04-03 來源:中國教育報

以高素質教師隊伍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教育廳

浙江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特別是教師工作的重要論述,全力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筑牢教育強省根基,以高素質教師隊伍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引育并舉、量質齊升,打造高等教育高水平創新之師。實施“雙百行動”計劃,建立健全校地協同引才育人新機制,推動15個地方政府與高校簽約并達成意向投入150億元。全省高校匯聚了75%的“兩院”院士和70%以上的“鯤鵬行動”計劃專家人才。實施高校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遴選1200名優秀人才,連續5年每年投入1億元進行梯次培養,高校國家級人才突破2000人次。實施院士結對培養計劃,遴選百名高校青年英才與“兩院”院士、長江學者、文科資深教授結對,“帶徒授藝”一對一進行指導。

定向支持、精準發力,打造基礎教育高水平專業之師。定向培養,遴選一批高水平師范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就業、校地協同,10多年來培養中小學教師3900多名,為山區海島縣持續輸送優秀教師“好苗子”。定向評聘,創新“帶帽下達、人走帽留”服務機制,在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審中每年增設“定向服務崗位”“特設崗位”,實現山區海島縣正高級教師自主培養全覆蓋。定向培訓,連續15年開展“百人千場”送教下鄉活動,連續10年組織“希望之光”教育專家團“組團式”支教,組建830個名師網絡工作室,為山區海島縣培養一批優秀“種子教師”。

校企合作、平臺支撐,打造職業教育高水平工匠之師。構建創新團隊體系,以國家級團隊為龍頭、省級團隊為骨干、市和校級團隊為主體,建立層次分明、體系完備的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構建校企合作體系,依托省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縣域產業學院等,推動全省職業院校與9674家企業緊密開展合作,幫助教師提升實踐教學技能。構建開放交流體系,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為牽引,以賽促教、以賽促研,并建設39所“絲路學院”、3所魯班工坊,在“職教出海”中提升派遣教師能力素養。

“八個強化”落實“第一標準”

河北省教育廳

河北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工作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通過“八個強化”,推動落實“第一標準”,師德師風持續向好的態勢不斷穩固。

強化政治引領。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師培養培訓中“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利用西柏坡、塞罕壩等紅色資源,為師范生和在職教師開展紅色教育。

強化制度建設。制發一系列師德師風建設文件,多措并舉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將準則內容做成展板和宣傳頁并鼓勵引導學校利用網絡平臺等工具。治理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堅持綜合施治、標本兼治,建立長短結合、疏堵結合、懲教結合、正反結合、內外結合、學校和社會結合的“六個結合”工作機制。

強化活動引導。常態化堅持開展師范生“師德第一課”、新教師入職宣誓、老教師榮休等師德教育活動。連續3年專題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年、深化年和鞏固年活動。

強化典型培樹。近年來,培樹了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李保國等一大批優秀模范教師先進集體和個人。常態化征集展播優秀教師微視頻,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樣在身邊、人人可學可做的良好格局。

強化反面警示。堅持對師德失范行為“零容忍”,梳理師德失范行為建立負面清單,不定期對有償補課進行明察暗訪。

強化考核應用。將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的首要位置,全面推行師德檔案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招聘引進、職稱評審等的首要要求。

強化嚴把入口。嚴格落實從業禁止制度,完善教師招聘引進制度,強化對思想政治、品德品行的考察,在特崗教師招聘面試中增加心理測試環節。

強化地位提升。嚴格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政策。評選表彰先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2500余人;表彰優秀鄉村教師、優秀鄉村教育工作者1200人,每人獎勵1萬元。

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教師教育整體水平

黑龍江省教育廳

黑龍江省堅持問題導向,建立科學機制,努力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整體水平。

針對新招聘入職教師素質不高、職業適應期較長問題,著力抓好“職前一公里”,保證新入職教師質量。抓供需規劃,優化師范教育資源。對2030年前全省各地各學科教師需求進行精準測算,作為招生計劃投放依據,倒逼師范院校建立學科專業調整與教師隊伍需求聯動機制。抓實踐能力,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通過共同研制培養規劃、名師工作室輻射帶動等多種方式,努力構建“厚基礎、強實踐”的師范生培養模式。抓短板弱項,強化科學教師培養。針對小學科學教育教師力量薄弱問題,推動省屬師范院校設置小學科學專業。

針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實施“能力素質提升五年計劃”,建立“倒逼”機制,促使每位教師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為解決有些教師不認真備課、敷衍教學的問題,用“推門課”“賽課”促進每位教師認真備好、上好每節課,同時狠抓教師“減負”工作,保證教師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個人能力素質上來。針對有些教師評完高級職稱就“躺平”問題,以賽課等辦法促進教師保持積極工作狀態。針對有的地方工作抓得不緊、落得不實問題,發揮項目、教師發展機構作用,并將能力素質提升計劃實施情況納入省委對地市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內容,表彰先進,帶動后進。

針對邊境縣基礎教育教師能力素質不高現狀,實施邊境縣教師隊伍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為國防安全發揮教育支撐作用。開展“組團式”援邊支教,從2022年起每年選派優秀教師赴18個邊境縣和大興安嶺地區支教。實施邊境縣教師能力素質提升“三年會戰”行動,為每個邊境縣培養一支高質量“種子”師資、打造一所樣板校、建強當地教師發展機構。推進邊境縣教師隊伍“聯盟式”發展,18個邊境縣每年舉辦教師隊伍建設交流會,選擇一批優質校與邊境縣所有學校一對一結對幫扶,推進邊境縣教師發展機構標準化建設和小班化教學試點工作。

細化要求著力推進中小學教師減負

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省結合實際,列出清單,細化要求,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

加強黨的領導,凝聚教師減負工作合力。把減輕教師負擔工作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充分發揮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師減負工作領導體制。

今年以來,省教育廳在分析總結2023年減負工作基礎上,全力以赴推進減負工作,主動會同省委督查室成立工作專班,對各地相關情況特別是“進校園”活動開展督導,進一步強化監督監管。在省教育廳的積極推動下,省委將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納入“持續推進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要點”和省“三抓三促”行動重點事項,省紀委將減負工作列入“監督推進民生領域重點整治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動力度。

聚焦重點難點,推動減負政策落地見效。減負工作緊緊聚焦“督查檢查考核‘多’、社會事務進校園‘雜’、統計報表材料‘繁’、網絡移動APP‘亂’、抽調借用教師‘頻’、權益保障落實‘難’”等六個方面的重點難點,克服困難,積極推進。一是針對中小學和教師開展的督查檢查考核事項進一步壓縮。經清理合并后僅保留了開學檢查一項內容,且按要求報黨委審批后實施。二是社會性事務進校入園進一步規范。三是相關報表填寫數據統計進一步精簡。四是“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進一步整治。督促各地各校及時清理并制止搞“數字政績”、提高“日活率”等。五是抽調借用中小學教師進一步規范。六是教師權益保障進一步加強。出臺課后服務經費保障實施方案,健全工作機制,進一步保障教師合法權益。七是建立教師減負“一碼報”,打通監督快處“最后一公里”。省教育廳制作并公布了“甘肅省中小學教師減負一碼報”微信小程序,廣泛收集減負問題線索,第一時間轉辦核查處理。

此外,狠抓監督管理,持續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深入推進減負工作自查整改,加強觀測預警提醒力度,并加大減負工作成效宣傳。

四堅持四強化打造荊楚良匠之師

湖北省教育廳

“強教必先強師”,湖北省教育廳認真落實關于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各項決策部署,圍繞“四堅持、四強化”,著力打造高素質職教師資隊伍。

堅持引育并舉,強化職業教育專任教師隊伍建設。嚴把準入標準,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制定并執行湖北省職教標準體系,設立“楚天技能名師”崗位。賦能專業提升,支持在職教師學歷和技能提升,組織教師集中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完善考核激勵政策,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崗位晉升的主要依據,在職稱評審中為技能名師設置晉級教授“綠色通道”。

堅持產教融合,強化“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完善多元共育機制,聯合21家產業鏈鏈主企業,先后組建11個市域聯合體、21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1546個,政校行企共育骨干師資近3萬人。完善政校、校企、校際協同工作機制,校企共同研發教材1589門,共建省級精品在線課程249門。發揮輻射效應,將“雙師型”教師建設情況作為“雙高”“雙優”等建設計劃的重要指標,建設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0個,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9個,國家級創新團隊15個。

堅持培訓賦能,強化職教教師素質能力提升。注重示范引領,加強基地交流,加強國培學員訓后成果轉化共享,開發各類培訓課程500余門;注重系統推進,以師資專項培訓為抓手,構建“分類實施,五能提升”的培訓模式;注重凸顯特色,組織培訓項目800余項8萬余人次。

堅持典型培育,強化職業教育名師群星示范效應。發揮黨建引領,入選國家及省級黨建工作標桿院系8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56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4個;培育全國名師,先后涌現出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禹誠等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選樹荊楚良匠,開展“荊楚好老師”推選活動,啟動湖北省“名師名匠名校長”培養計劃。

千方百計做好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

廣東省教育廳

近年來,廣東省高度重視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工作,不斷完善保障制度機制,切實采取有力管用舉措,及時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確保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政策有效落實。

提高政治站位,高位推動落實。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工資待遇保障的決策部署,堅決履行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法定義務。

強化制度建設,健全工作機制。省委、省政府出臺意見要求各地嚴格落實“縣域內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縣域內農村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長效聯動機制及中小學教師工資收入水平年報制度。省政府每年將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情況作為市縣級政府教育履職評價的重要內容,省教育廳每年與市級政府簽訂年度任務書,明確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有關要求,壓實市縣級政府落實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的主體責任。

堅持多措并舉,保障有力有效。省教育廳會同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不斷完善省級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力度,每年下達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兩個不低于或高于”獎補資金、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上崗退費等教師待遇保障資金30余億元,督促落實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等相關政策。組織研制優化中小學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的指導意見,因地制宜規范引導績效工資分配重點向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學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合理傾斜,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

盯緊問題矛盾,及時化解風險。召開全省視頻會議傳達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和安全穩定工作會議精神,及時部署開展清欠教師工資待遇等專項行動。

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通過強化思想引領、傳承紅色基因、創新體制機制等系列舉措樹立標桿,以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領教師隊伍建設。

強化思想引領,深化學習研究,讓教育家精神扎下深厚根基。迅速掀起學習熱潮,第一時間召開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專題學習會并就學習貫徹工作作出部署。持續深化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等機構開展專題研究,廣大干部教師結合學科專業進行闡釋,在深學細悟中對標對表。營造學習貫徹濃厚氛圍,舉辦高等教育教師隊伍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研討會,邀請“人民教育家”高銘暄等6位全國高校教師榜樣人物代表講述學習體會。

傳承紅色基因,做好宣傳引導,讓教育家精神綻放絢麗之花。賡續教師隊伍建設優良傳統,通過舉辦吳玉章生平展、“人民教育家衛興華、高銘暄特展”等方式,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教育故事。強化榜樣示范引領效應,通過隆重舉行國家一級教授聘任儀式,開展育人故事講述活動和“我的老師”征文活動等,形成見賢思齊良好風尚。發揮紅色文化涵育作用,開展“紅色之路”“讀懂中國”等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教師從黨史校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奮進動力,讓教育家精神結出累累碩果。完善教師考核評價政策,以“豐富賽道、鼓勵競爭、拒絕躺平、尊重貢獻”為原則,豐富破格晉升職稱賽道,堅持多元機制、分類評價,探索和完善考核機制和方案。系統性重塑人才評聘體系,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意見20條”,形成“吳玉章學者”加“青年英才”的人才體系布局,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科研績效獎勵體系,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式綜合服務平臺;通過起底式更新教師管理制度文件,拓寬選師賽道、暢通育師通道、釋放用師活力,為廣大教師成長為“教育家型教師”塑造良好生態。

“強師工程”為中西部輸送教育振興“火種”

北京師范大學

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聚焦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按照“培養一批、輸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探索了從師范生招生、培養、輸送到職后支持、基礎教育生態優化的全流程改革舉措,這套組合拳統稱為“強師工程”。

加大“四有”好老師定向培養力度,為欠發達地區輸送教育振興的“火種”。堅持定向培養,4年來錄取“優師計劃”(“志遠計劃”)師范生1966人,覆蓋20個省份;打造“學院+書院”協同育人模式,首創城鄉“雙實踐”制度,推出教師素養類“金課”,出臺《深入實施“優師計劃”師范生培養行動方案》,一體化構建“優師計劃”師范生招生、培養、就業、職后教育工作體系。堅持精準輸送,設立“強師基金”,實施“四有”好老師啟航計劃,對赴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領域從教的畢業生給予最高10萬元的獎勵,并提供一攬子職后支持。

堅持精準培訓和評價把脈并重,助力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水平提升。實施“教師能力提升計劃”,推進“百千萬”計劃,推出“強師在線”公益平臺。實施“基礎教育監測與診斷計劃”,依托北師大國家高端智庫開展監測評估、設立專項課題,探索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教師成長、教育幫扶規律。

弘揚“四有”好老師精神,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實施“四有”好老師校友獎勵計劃,獎勵一批堅守中西部基礎教育一線的杰出校友,倡導扎根中西部、長期從教。構建校內“四有”好老師獎勵體系,激勵廣大教職員工共同追求卓越。

打造師范教育共同體,引領帶動師范院校提升師范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組團牽頭高校貫徹落實教育部“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堅持一校一策,扶特補弱,打造“高原”與填平“洼地”并舉,構建師范教育發展共同體。探索“一校幫一省”對口支援新模式,2018年以來,對口支援青海師范大學實現跨越式發展,全方位、深層次服務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

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銀齡力量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認真落實《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組織退休教師繼續投身教育事業。

健全工作機制,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把銀齡教師納入援派工作體系,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實施方案》。依托退休教師黨組織做好宣傳發動,結合“三會一課”和榮休儀式等全面摸排、優中選優,建立銀齡師資庫。堅持嚴把遴選條件、師德關口和體檢標準“三嚴”要求,切實做到對受援高校負責、對銀齡教師負責。2021年以來,先后選派文理工醫等優勢學科銀齡教師31人次,對口支援喀什大學、青海師范大學,在課程教學、教學指導、課題研究、團隊建設指導等方面,有效發揮了“種子作用”和“智庫功能”。在原對口支援任務之外,還向西藏民族大學和新疆昌吉學院派出銀齡教師,并積極對接省內多家民辦高校開展支教、支研。

創新服務保障,做好全方位保駕護航。全面優化服務保障,解決銀齡教師的后顧之憂。一是校院兩級積極為銀齡教師提供后援支持,確保他們發揮作用有資源、有底氣;二是學校設立服務專員,建立需求臺賬,代辦報銷、接站送機等;三是每年召開歡送會、座談會,傳統節日進行慰問,并派人專程探望,加強人文關懷;四是按照在職人員援疆援藏援青標準,落實銀齡教師生活補助和相關待遇;五是推出家庭醫生一對一等6項醫療保障措施,照護銀齡教師身心健康。

堅持典型引領,彰顯新時代銀齡風采。深入發掘典型事跡,進一步形成關心關注銀齡事業的濃厚氛圍。以身邊事帶動身邊人,形成輻射帶動效應。選樹表彰先進典型,評優表彰關注傾斜,通過“三微一網一報一端”擴大影響力,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廣大銀齡教師兢兢業業、甘于奉獻,陳忠科等6人被喀什大學評為“優秀銀齡教師”。

深化分類評價改革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電子科技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提出“重塑人才體系、重構育引格局、重建評價機制”人才工作新思路,通過持續深化教師分類評價改革,努力為科教興國、教育強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牢固樹立師德第一標準。學校堅持以優良師德師風引領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聚焦“高線引領、常態涵養、底線約束”,涌現出一批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代表的優秀教師典型。

構建“三重人才評價”新機制,提升隊伍建設科學化水平。一是重塑人才體系,構建“預聘長聘”與“特色崗位”制度相結合的人才新體系,如面向經濟主戰場設立校企聯合崗等,暢通國防軍工、醫工交叉、產業技術等戰略科技、前沿科學領域人才上升通道,為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條件。二是重構育引格局,堅持自主培養與全球招引相結合,建設人才聯絡點、海外人才工作站、學者論壇聯動的引才網絡,形成戰略人才梯隊全員共建的良好態勢。三是重建評價機制,破立并舉,推動信息技術賦能,建設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人才質量評估系統(CQI),分學科對標對表國際、國內一流學者,分層分類改革人才評價機制,精準引才育才。

暢通教師分類發展通道,激發教師創新創造活力。一是建立教師分系列發展體系,將教師崗位分為教研、教學、科研、實驗4個系列,搭建跨系列教師崗位流轉“立交橋”。二是優化分類評價方式,更加突出質量、貢獻和實績導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實施分類多元評價,充分尊重學科差異特點和人才發展規律,杜絕“一把尺子”量所有。三是搭建教師聘用及晉升綠色通道,對服務國家戰略或地方經濟發展取得突出成效的教師,可單獨評價考核,對承擔國家重大需求的大平臺、大團隊等,給予一定的選人用人政策傾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3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久久93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99这里只有精品66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华人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国产自偷在线拍精品热| 国产视频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高清国产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久久久久久久久66精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