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職院樹立“賡續紅色血脈、厚植‘三農’情懷、強化實踐能力”為導向的“三農”人才培養理念,明確“情懷深、技能精、服務強”的新時代實用型“三農”人才培養目標,在涉農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實踐探索,不斷豐富精準化培養內涵。
要達成鄉村振興重點任務,核心是培育具有“知農、愛農、興農”素質的實用型“三農”人才。地處原中央蘇區核心區的贛州職業技術學院,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為己任,樹立“賡續紅色血脈、厚植‘三農’情懷、強化實踐能力”為導向的“三農”人才培養理念,明確“情懷深、技能精、服務強”的新時代實用型“三農”人才培養目標,在涉農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實踐探索,不斷豐富精準化培養內涵,通過搭建四元協同合作機制,共建思政育人體系,開展現代學徒制標準下的教學模式改革,將融合贛州本地紅色文化與客家農耕文化特色的教學貫穿始終,構建了新時代“三農”人才精準化培養“1354”模式,為“三農”人才培養探索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協同育人,構筑校政企行一體化協同育人平臺
構筑校政企行命運共同體。發揮政府在行業企業發展中的指導作用,聯合行業主管部門、中高職學校、龍頭企業等牽頭組建贛州市職業教育聯盟,構筑同頻共振命運共同體。深度開展校政企行四方全方位合作,將學校教育鏈、人才鏈與地方產業鏈、創新鏈緊密對接,建成教科研一體化協同育人平臺。
構建校政企行四元協同機制。以職業教育聯盟為基礎,成立由校政企行組成的四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實行統籌四方聯席會議,建立完善制度,讓參與各方能夠相互對話、共建共享、責任共擔,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共建產教科融合的協同育人實踐中心。行業指導、政府協調,企業與學校共同建立畜牧獸醫、園藝技術、作物生產等校內外實訓基地,將基地建成產教科融合實踐中心。分解項目任務,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制定項目實施計劃,分步完成各子項目建設,包括農業新技術技能培訓中心、“農牧創客”創新孵化工場、工程研發實驗室、區域技術轉移中心,建成極具贛州現代農業特色的集技能實訓、技能競賽、創業培訓、真實生產、技術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實踐平臺,有力支撐創新型“三農”人才培養。
開展訂單式學徒制精準培養。依據畜牧獸醫、園藝技術、作物生產等不同的專業方向,分別與贛州市東進農牧有限公司、江西于都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等企業和農業產業園簽訂訂單式培養協議,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為行業企業量身定制專業對口的技術技能人才,并在教學、技能培訓、研發等方面進行合作。
職業導向,共建“三維并育”專業課程
建立“三維并育”課程體系。以產業人才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厚植專業情懷、夯實文化知識、精鉆專業技術”的“三維并育”課程體系。組建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教師組成的混合式結構化教學團隊,強化團隊的知識融合,實行“集體備課、知識融合、教法共建”機制,在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思政課程、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專業技術四類課程有機融合,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打造情懷育人優質課堂。深入挖掘贛州紅色文化、客家農耕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建設“三農”情懷育人資源庫。創設以“發揚蘇區精神,傳承耕讀文化,牢記‘三農’使命”為主題的系列特色教學活動:開展“三農”情懷育人優質示范課程建設計劃,在蘇區山林水利局、瑞金紅井等基地建立“三農”情懷主題體驗式實踐教學基地,探索“項目組專家‘四師同上一門課’”模式,打造一批“三農”情懷育人優質示范課程。
開發特色項目化課程資源。一是開發模塊化教材,圍繞贛州農業產業特點,校企聯合制定農業行業標準,并有機融入校企共同制定的崗位課程標準,聯合開發崗位培訓手冊、活頁教材,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二是依據當地產業特色,建設畜牧獸醫教學資源庫、園藝技術教學資源庫等教學平臺和畜禽解剖、蔬菜栽培等VR教學系統;根據教學需求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三維并育”配套的線上教學資源庫。三是基于工作崗位任務設計學徒項目,針對完成生產產品任務的實際問題和不同階段不同崗位方向項目,校企導師共同研討確定學徒培養過程性任務考核與出師(畢業)考核項目。
產教融合,構建“五級遞進”學徒制教學模式
開展校企一體化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施教師與師傅融合、農場與教室融合、考試與考核融合、育人與服務融合、學歷與證書融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再將每個崗位分解為若干個技能元素,實現教學課堂與生產崗位的有效對接,培養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實施“五級遞進”實踐教學。根據企業工作崗位職業素養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商定學徒崗位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等具體目標定位,基于“基礎技能學習、專項技能訓練、學徒崗位實訓、師徒結對輪崗、學徒獨崗實習”五段學習內容提出相應的能力要求,設計基于現代農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模塊并行、通識貫通、五階遞進”課程體系。將最新行業企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實施五級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崗課賽證融通、行業四新融入、德知技并舉,培養學生職業文化和“愛農興農”意識,達到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實現“三農”人才供給精準化。
強化機制保障。以校企政聯合人才培養協同機制為依托,在行業主管部門指導下,制定校企政行四方協同人才培養制度。依據行業企業對人才技能的需求情況,分別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19個、校內實訓工廠3間,全力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依托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的大力支持,精確定位培養人才對生產技能的需求,以基地為實訓平臺,精確化實訓項目,強化校企政協同、產教融合,以提升職業技能為導向,突出崗位能力培養,構建“五級遞進”學徒制教學相適的制度體系。
增值評價,開展“四螺旋”全周期多元化考核
基于學徒制進階式人才培養模式,結合現代農業崗位特點,構建現代農業學徒培養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建立“全學習過程考核+學徒崗位考核+職業崗位個性化指標”有機統一的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僅考核學生學習的知識與技能,也針對素養培養效果及職業發展的適應性進行全面評價,實現“四螺旋”全過程全周期評價。
組建結構化師資團隊。組建由“本校教師+企業導師”組成的系統結構化教師團隊,實施“學校+企業”雙導師制,建立名師、專家相結合的指導模式。考核評價過程中,將雙元導師評價、學生互評和自評、家長評價等結合,實施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
開展“四螺旋”全周期評價,強化考核過程性。將合作企業認證標準融入學生評價體系,促進專業教學標準與崗位標準的融合,達成出師合格即畢業合格、即上崗合格的目的。在學徒培養進程中,開展結構化考試、實操演練評估、基地現場考核、從業技能考核“四螺旋”專業技能評價,全過程使用智能化評價手段,實現全程化周期性教學評價。
開展多元化考核,強化考核內容全面性。改變原有只考核理論與實踐而未考核學生職業素養的問題,將思想道德、知識技能、綜合素質三維要素培養貫穿全過程,不僅考核知識與技能,更重點考核思想道德的培養效果及綜合素質的提升。由校企多元化考核小組,開展由“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德育評價+素養考查”組成的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考核評價。
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實施“全息式”考核反饋診改機制。各階段的考核合格者,可以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學習,出師考核合格即可出師畢業并上崗。將學生畢業或學員結業后職業發展情況納入教學質量考核評價體系,以“在校考核+從業/創業評價”組成的考核進行反饋診改,及時對教育教學過程進行診改。
(作者單位系贛州職業技術學院。本文系2020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畜牧獸醫專業‘五雙五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XJG-20-120-1]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