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開展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決策部署、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讓人人享受優質基礎教育的一件利國利民利生的大好事,也是強化區域統籌和改革攻堅、推進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經過前兩批實驗區的先行探索,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思想基礎、實踐基礎、制度基礎更加堅實。同時也要看到,基礎教育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依然存在,人民群眾對改革有著新期待。新征程上,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既要有情懷,又要“硬碰硬”,要讓“溫度”和“力度”同頻共振。
從學生需求出發,讓改革更有溫度。改革只是手段,目的是促進高質量發展,最終體現為學生的高質量發展。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要準確把握學生在“三段一類”教育中的不同階段性發展需求,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優質基礎教育新生態。
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讓幼兒“玩起來”。學前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人口出生率降低的背景下,廣大家長對幼兒園質量的期望值在提高。幼兒園需要更加積極適應社會變化和家庭需求,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在各種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玩”,不斷提高幼兒園辦園水平和保教質量。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學生“慢下來”。小學和初中教育是為人的終生發展打基礎的關鍵階段,必須要為學生打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堅實基礎。義務教育階段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只有慢下來,學生才能有更多的時間主動思考、合作探究、不斷想象和創新,才會在今后的成長中登得更高、走得更遠。
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讓學生“寬一些”。高中教育階段仍是為學生打基礎的階段,也是為學生成人、成才做好準備的重要時期。普通高中教育要盡可能地提供多樣化的、個性化的、適合的教育供給,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指導學生在眾多選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做好未來發展的規劃和定位。
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讓特殊學生“融進去”。高質量推進融合教育,讓廣大特殊兒童青少年和普通兒童青少年在融合環境中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長進步,是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特殊教育發展要充分滿足特殊學生接受普通教育、掌握一技之長融入社會以及接受優質適宜的醫療康復服務需求,讓每一名特殊兒童少年都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童年和人生出彩機會。
突出問題導向,讓改革更有力度。堅持問題導向,是改革的鮮明特征,也是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經驗。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牽涉部門多、統籌難度大、改革任務重,更是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正視問題、找準問題、解決問題。
保持自覺清醒正視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優質資源總體不足、配置不均,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轉變政府教育行政職能、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創新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挑戰仍客觀存在,教育教學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個性化教育需求等對基礎教育優質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實驗區的地方黨委和政府必須要有高度重視基礎教育發展、敢于正視問題和改正問題的自覺態度和勇氣。
堅持實事求是找準問題。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不是簡單地對實驗區改革攻堅任務清單中的各項工作做加法拼接,而是需要從實際出發,遵循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規律,始終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改革的內在規律,科學預測基礎教育發展趨勢,找出存在的突出問題。問題既要有針對性、前瞻性,又要有一定階段能夠解決的可行性,針對問題科學確定綜合改革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聚焦發力、精準施策。
強化守正創新解決問題。守正,就是要固本正源,守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之正。創新,就是要精于求變,發揮實驗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守正為創新提供定力,創新為守正增添活力。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需要從根本上確保守正不變質、創新不跑偏,教育、財政、編辦、人社等機構協同發力,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奔赴,統籌兼顧基礎教育治理、教育評價、育人方式、教師隊伍發展、學校特色發展等各個關鍵領域,在新的改革實踐中、用創新思路獲取攻堅克難的良方。
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持續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需要進一步堅定信心,以昂揚的精神狀態,既有溫度又有力度,朝著人民群眾對優質基礎教育的向往,奮力向前,行穩致遠。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9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