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當前,隨著教育數字化不斷發展,利用數字技術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潮流。西部地區高校受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響,面臨著理念滯后、資源匱乏、人才缺失等諸多挑戰,特別是在凝心鑄魂、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方面形勢任務緊迫、標準要求更高,必須積極主動作為,善于抓住數字化變革和科技賦能的新機遇,搭乘數字化快車助力思政教育提質增效。
突出“集優”建好“資源補給站”
——打造網絡育人新生態,解決“力量弱”的問題
由于區位條件限制,西部地區高校在教學資源、教學力量、教學方式上相較于中東部地區高校尚存一定差距。思政教育同樣面臨此類困境,特別是存在資源不夠均衡、內容不成體系、人才不夠豐富等問題,難以匹配滿足西部高校學生的多元性特點和多樣化需求。
基于此,一是要構建數字學習平臺。立足西部高校自身所處方位和特點,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優化升級網絡環境、智能設備,建設云課堂、直播教室、虛擬現實教室等線上數字化平臺,跨學科、跨時空聚合分散的優質思政教育資源,把諸多典型應用、資源內容等“珍珠”串成“項鏈”。例如,蘭州城市學院創設思政教育資源庫,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形成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超市”,受到師生青睞。二是要盤活紅色數字資源。充分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開發“紅色文獻數據庫”和“小紅專”網絡思政微課平臺,虛擬還原紅色文化場景,集中開展虛擬現實主題實踐教學,采取“現場式”“情景式”“互動式”教學方法,提供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推動傳統思政教育向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的方向轉變。例如,蘭州城市學院投資建成思想政治教育虛擬現實體驗中心,引接會寧紅軍會師舊址、南梁革命紀念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信息數據,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新常態。三是要建強數字校史文化。注重將數字手段與傳統特色有機結合,蘭州城市學院充分挖掘學校獨有的“艾黎精神”校史文化,成立路易·艾黎研究中心,依托“一館一雜志一基礎”,采取線上與線下同步、發掘與宣傳并行的多種途徑,研究踐行艾黎教育思想,弘揚艾黎精神、發揚工合傳統,讓校史文化成為網絡思政新的“增長極”和“資源庫”。
突出“互動”建好“宣傳引導站”
——開辟領航正向新陣地,解決“形式單”的問題
西部地區高校思政教育目前仍多以課堂講授為主,方法相對單一、吸引力不佳,造成學生被動接受多、主動參與少,“正能量”和“好聲音”難以持久、廣泛傳播的局面。基于此,應大力借助數字化條件下新穎生動多元的形式闡釋好、宣傳好黨的創新理論,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權威范式”向分享式、參與式的“對話范式”轉換。
一要搶占新媒體。新媒體因多元化、個性化、共享化等特性越來越受到當代大學生青睞,應積極因勢利導、及時搶占陣地,在主動發聲、立體發聲中糾偏正向。例如通過創建黨建學習平臺,及時分享黨的創新理論、政策解讀、學習資料等內容,選拔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教師、學生干部組建“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及時對師生關注度較高的熱點話題進行網絡輿論引導,打好意識形態斗爭主動仗。二要用活新技術。堅持數字技術賦能思想引領,構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校園貼吧、紅色論壇等,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作微課、短視頻、動畫等,讓學習形式從單一的“人—人”現場互動拓展到“人—人”網絡互動、“人—機”現場互動、“人—機”網絡互動等復合模式,不斷強化教育主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理念。三要激發新活力。注重探索網絡空間、互聯網下的新渠道、新樣式,激活思政課堂的“一池春水”,搭建校園網師生互動平臺,教師通過設置討論議題、引導討論方向等方式,積極參與學生的網絡討論,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釋放青年學生的內在動力。同時,設立線上學習積分、優秀網絡討論員等獎項,對在網絡討論和思辨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推動“理論掌握青年”向“青年掌握理論”轉變。
突出“精準”建好“成長服務站”
——創設因材施教新模式,解決“對象雜”的問題
西部地區高校普遍存在本地生源占比多、少數民族學生占比多、農村生源占比多等特點,這些都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帶來了一定挑戰。
基于此,一要用好數字技術,找準學生興趣點。通過對開發的各類網絡平臺、內部手機應用程序、微信小程序數據進行收集、監測、統計和分析,實現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民族學生關注點和興趣點的掌握,開展更加符合學生特點和現實需求的思政教育,提高教育的吸引力、針對性。例如,對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專門制訂學習計劃、列出學習清單,加大線上線下主動推送力度。二要用好數字技術找準薄弱點。利用各類平臺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學習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和評估,及時了解其學習興趣、掌握程度等指標,為后續思政教育改進提供支持和參考。教學實踐中,蘭州城市學院將《花木蘭》《秦時明月》等優秀影視作品導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靈活采取影視動畫鑒賞講座、影視觀影討論會和影視展覽會等多種形式,實現德育與美育的同步提升,在“超市化”服務、“菜單型”定制、“共鳴式”激勵中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成才。三要用好數字技術找準契合點。加強信息收集和數據反饋,創設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育模式,把職業價值觀教育內容作為切入點,將思政教育與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相關聯,做好全程化就業指導,分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和擇業觀,通過舉辦“三支一扶”“西部計劃”主題講座、優秀畢業生就業分享會、“基層就業畢業生”先進事跡專題宣傳等教育活動,鼓勵畢業生扎根基層一線,赴西部、基層、艱苦地區等就業,引導青年學生上好與社會課堂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作者單位系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本文系2022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具身認知視域下混合式學習新基建研究與實證分析”[2020A-145]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1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