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簡況
我國著名的海上花園——廈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國家五大經濟特區之一。作為廈門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的思明區,不僅擁有鼓浪嶼、廈門大學等人文經濟風貌,更涵養了思明教育這張“燙金名片”:以占全市約5%的面積,容納了全市約22%的義務教育在校生。思明區是首批福建省教育強區、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
近年來,因戶籍政策調整、二孩政策放開、優質教育資源吸引等因素影響,思明區適齡兒童數量始終處于高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以年均4000人的速度持續增長。這讓思明這個教育“優等生”面臨新挑戰:當下,要破解老城區用地少、老校多,新城區學校新、期望高,全區新生源連年漲、百姓急等難題;未來,要不負數代特區先行者、教育追光人的汗水與期望,讓思明教育高位起跑再出發。
提筆觀全局,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學上
寫好“新長卷”,起筆見格局。2022年,經過近百場教育專題調研及協調會議,思明區出臺《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涉及擴學位、優師資、強根基等“二十二項工程”。
教育排前位,經費保障須到位。近3年,思明區教育投入累計112億元,確保發展源頭活水足。這些錢首先投向擴學位,區委、區政府決定建新校、擴老校兩手抓。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思明區想方設法協調老城區土地資源,排除萬難轉化部分商業用地、住宅用地為教育用地,優先保障學校建設。位于核心區的深田小學、金榜小學均是代表。新校園項目建設不僅要快還要好,2023年,為了應對入學高峰,思明區引入科技預制、全程綠色等前沿施工方式,僅用6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濱東小學七星校區等3所高顏值、高品質的綠色高科技預制校建設,并邀請環保專家、家長代表一起入校“驗收”,讓社會放心、百姓滿意。
同年,思明區一下子出現了近20個“空中運動場”。這是思明區優化老校辦學空間的新嘗試:一年投入1.5億元,加速“百校煥新”工程,聘任頂尖校園空間設計師,立體化重構校園空間。此舉讓50多所學校新增并優化了體美勞活動空間,還“騰出”了更多新學位。眼下,思明區擴學位工程繼續開足馬力加速干,已完成13個義務教育新擴項目、新增學位14090個,2024年至2025年將完成新改擴建18所學校、再增學位16530個。
行筆步步健,讓每家門口皆有好學堂
起筆有格局,行筆要穩健。這章節,思明區教育分兩步——
第一步,高位嫁接品牌校。近幾年,思明區在原本“星光稍黯淡”的東部區域,借力廈門一中、雙十中學等市屬名校開辦區屬新分校,這些分校“一辦一個準”,均在三五年內獲得百姓高度認可,催生東部區域教育“星光燦爛”新局面。同時,思明區進一步發揮廈門第二實驗小學、廈門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大同小學等區屬名校的示范作用,組建13個教育共同體,覆蓋50余所校園,聯動形成資源同享、攜手同優的發展新格局。近兩年新開辦的小學,均以共同體核心校新校區或分校的方式呈現,提振了百姓對新辦校的信心。在共同體推進中,思明區堅決防范削峰填谷,從機制、過程、評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督導,教育共同體催生了全區教育事業欣欣向榮的新景象。
第二步,以人為本興教育。避免削峰填谷不能光談貢獻不支持,而最好的支持就是激活干部提升能量源,打造教師成長新高地。近年來,思明區與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聘請知名專家擔任教育發展顧問,帶領校(園)長們持續開展項目研究、各地訪學、入校問診等。同時,全區每年舉辦一屆青年干部領導力提升班。
教師不可只當“孺子牛”,也要志向“大先生”。目前,思明區已形成完整的教師發展“五級平臺”,由區教師進修學校領銜,全區教師“一盤棋”,一路從青年教師成長共生體護送到名師工作室。再往后,還有名師發展“七級臺階”,支持教師走向卓越。該機制培育了教育部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培養對象5人,教育部基礎教育小學學科專家庫專家2人,省級名師200余人。
收筆“透紙背”,讓每個少年均可向光行
培養什么人?“立德樹人”是根本。思明區全力搭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大平臺,讓“大思政”教育鮮活起來。攜手廈門大學等高校落地9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項目,輻射50余所中小學;牽線各校簽約市博物館等137個校外實踐基地,做到區屬學校全覆蓋;設計開發了15條“思政實踐大課堂”研學線路,串起廈門島內各類紅色教育基地。
怎樣培養人?“五育”并舉是路徑。思明區基礎教育起步早、起點高,“五育”并舉底子深厚,“體教融合”體育模式、“宮校合作”美育模式耕耘多年,為國家輸送了多名亞運會冠軍,思明“美少年”更是“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等大型美育賽事的“常勝軍”。
為誰培養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答案。思明區委、區政府成立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學校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穩步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培育黨建品牌,兩所學校黨建品牌入選市教育系統十佳黨建品牌。
近兩年,思明區更是聚力培優科學教育、勞動教育等品牌。本學期,科學首次納入小學畢業考查學科,正式聘任60余位來自高校、研究所、高新企業等機構的科學“大咖”為科學副校長,做到區屬學校全覆蓋,其中不乏國家高層次人才。往后數年,副校長將通過定期入校開課、參與教學研討、帶學生研學等,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早期基礎。勞動教育方面,已建設8316平方米校內勞動基地,在全省率先發布《區中小幼勞動教育清單》,打造多學科融合、多場景實踐、項目式推進的區域勞動課程品牌。投入3.5億元打造青少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設“生活技能類、生產技能類、信息技術類、職業體驗類”四大系列勞動研學課程,基地投用兩年來,共接待3.5萬名學生參加了80期實踐。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教育局副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8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