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方夢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姚星燦、鄧友金等人成功構建了求解費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以超越經典計算機的模擬能力首次驗證了該體系中的反鐵磁相變,朝向獲得費米子哈伯德模型的低溫相圖、理解量子磁性在高溫超導機理中的作用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相關研究成果于7月10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
由于其科學價值和潛在的巨大經濟效益,以高溫超導為代表的強關聯量子材料被認為將極大地推動未來科技的發展。然而,這些新型量子材料背后的物理機制尚不明確,難以實現有效可控的規模化制備和應用。費米子哈伯德模型是晶格中電子運動規律的最簡化模型,被認為是可能描述高溫超導材料的代表性模型之一,但其研究一直面臨著巨大挑戰:一方面,該模型在二維和三維下沒有嚴格解析解;另一方面,計算復雜度非常高,即使是超級計算機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數值模擬。
為了解決相應難題,研究團隊在前期實現盒型光勢阱中的均勻費米超流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盒型光勢阱的強度噪聲,并結合機器學習優化技術實現了最低溫度的均勻費米簡并氣體制備,滿足了實現反鐵磁相變所需要的低溫。同時,研究團隊創造性地將盒型光勢阱和平頂光晶格技術相結合,實現了空間均勻的費米子哈伯德體系的絕熱制備。該體系包含大約80萬個格點,比目前主流實驗的幾十個格點規模提高了約4個數量級,且體系具有一致的哈密頓量參數,溫度顯著低于奈爾溫度。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通過精確調控相互作用強度、溫度和摻雜濃度,直接觀察到了反鐵磁相變的確鑿證據——自旋結構因子在相變點附近呈現冪律的臨界發散現象,從而首次驗證了費米子哈伯德模型包括摻雜條件下的反鐵磁相變。
《自然》雜志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該工作“有望成為現代科技的里程碑和重大突破”“標志著該領域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實驗的杰作,是期待已久的成就”。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3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