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建設教育強國藍圖,賦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責任。教育戰線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傾力服務支撐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破浪前行。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釋放倍增效應
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
在這次特殊的“三合一”盛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
教育、科技、人才,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相關問題:“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引下,教育戰線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黨和國家新期待,更加突出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著眼于系統集成、一體推進——
教育部接連出臺政策,推動建立健全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重大任務牽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機制。
3036個核心課題“飛”向32所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這些來自行業企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成為工程碩博士開展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
著眼于聯合攻關、協同育人——
越來越多的高校圍繞重大科技創新戰略,打造與企業、科研院所的聯合體,打通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成果推廣、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鏈條。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改造工程、合肥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在多項國家大科學工程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有關院所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學校還與重點科研機構及高新技術企業聯合創辦19個校級科技英才班,讓學生在大項目、大平臺中錘煉本領、增長才干。
著眼于職普融通、產教融合——
職業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由原來參照普通教育辦學向相對獨立的教育類型轉變,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新階段。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逐步健全,育人模式不斷創新。
作為全國首家公辦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圍繞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優化專業布局,聚力打造裝備制造類核心專業群,與3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不斷為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增值賦能。
……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從與科研機構、領軍企業緊密合作到在學校內部系統整合科研與教學,再到以科教融匯帶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已堅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激發澎湃動能
高等教育辦得怎么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能發揮什么作用,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實力的試金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記初心使命、踐行責任擔當,牢牢把握教育戰略屬性,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服務高質量發展貫穿始終。
從關鍵環節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戰略工程,在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突破上謀劃重要革新性舉措,在分類推進高校改革上開辟新路徑……
國家所需即改革所向:組織實施高等學校“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行動”“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等一批重大行動,加快實現前沿基礎理論研究、技術源頭創新方面突破,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等關鍵領域和戰略新興領域開展重大創新性探索……
牢牢站在服務國家戰略的立場上,銳意進取、奮楫揚帆,高校創新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
“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十分關心技能人才的培養,多次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方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職業教育發展曾長期存在吸引力不足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有關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舉措密集出臺,職業教育隨之走上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的快速發展之路。
“一體兩翼”工作布局持續推進,職業教育助力區域、市域、行業協調發展更加有力——
教育部與山東、天津、廣西等8個省份共建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部省共同推進職業教育更好服務地方發展戰略;有序布局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兩翼”,以市域、行業、企業需求為牽引,推動職業教育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層,成體系、成規模、成建制推動職業教育與之匹配。
牢牢抓住大改革、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積極對接市場需求,主動優化調整,職業教育適應性不斷增強——
教育部對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進行調研,形成了“職業院校教學改革調研清單”,涉及30個產業,摸清了252個緊缺工種狀況。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需求牽引、服務導向、精準對接的原則,將繼續對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訓基地五大核心要素提出優化調整的整體框架。”
以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提升發展實力
人才,強國之根本、興邦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人才工作,多次深入高等院校實地調研人才培養使用情況。
水木清華,英才薈萃。
2021年4月19日,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他自信并堅定地指出:“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
對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在心。他要求:“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
緊緊錨定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持之以恒推動工作布局,著力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關鍵支撐。
想國家發展之所想,著力強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1.0、2.0相繼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正式啟動。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里,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煥發勃勃生機,至今已畢業的1.7萬余名學生中,超過86%的畢業生留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成為基礎學科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堅實的后備力量。
急國家發展之所急,著力強化卓越工程師培養——
聚焦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仍存在的關鍵領域高層次人才數量不足、科研任務與工程能力培養脫節等問題,啟動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行動,劍指產教脫節困局。推進卓越工程師校企聯合招生、課程教材、導師隊伍、入企培養、學業評價等全系列標準體系建設,夯實人才培養根基。
應國家發展之所需,著力強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深入推進,《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相繼出臺。聚焦國計民生新興產業,職業教育持續調整優化學科布局,聚焦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每年優先增設先進制造業領域新專業,2023年,全國有6000多所職業學校開設數字經濟相關專業,專業布點超過2.5萬個。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1000萬名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涌現。
時代的重任,歷史性地落在今天的中國教育事業肩上。
“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激勵廣大教育工作者奮發作為。
挺膺擔當、競相閃耀,教育戰線將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服務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7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