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力學小學教育集團復興小學教師和孩子一起開展語文跨學科學習。
本文圖片由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提供
區域簡況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位于南京主城西北部,是江蘇省會功能核心區、南京市中心城區。全區現有中小學、幼兒園共161所,教職工1.18萬余人,在校生近13萬人。長期以來,該區致力于打造“江蘇最好、全國首善”的高水平教育現代化強區,先后獲評9項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33項省級成果獎,先后創建全國“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等。
鼓樓區是南京市中心城區之一,資源集中,人口近百萬。如何“擴優提質”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一直以來都是鼓樓教育人的課題。
上世紀末,鼓樓區率先邁出了探究如何放大優質教育資源的第一步。1999年,瑯琊路小學開辦了第一所分校,該區有了第一個教育集團的雛形。此后,從1個集團到3個集團,再到5個、7個集團,時至2023年底,鼓樓小學教育集團共重組和優化成立了13個小學教育集團,實現全區49所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全覆蓋。
“教育集團數量的裂變,背后是優質領銜學校數量的裂變?!痹搮^教育局局長、區委教育工委書記侯正永說。
十年磨一劍
“一步一個腳印”
9月的陽光下,南京市瑯琊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或化身校園“美容師”,或成為家人“好幫手”,或正在尋訪最美勞動者……孩子們個個以“小主人”的姿態,自主進行勞動體驗,深度感悟勞動價值。
“小主人教育”是瑯琊路小學蜚聲全國的教育品牌。2007年,瑯琊路小學教育集團成為南京市第一個公辦小學教育集團?!凹瘓F內既有名校,也有新建校和民辦校,各校教育理念、管理和運行模式都不相同。”該校黨總支書記戚韻東說,當時采用了“統一+分散”的模式進行集團化運作,讓成員校充分汲取瑯琊路小學的成熟辦學經驗?!拔覀儺敃r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通過校際合作、優勢互補實現集團內所有學校的快速發展。”
運作一段時間后,該校倡導的“快樂做主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體成員校師生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當時4所成員校也成為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優質?!薄?013年,原鼓樓區與原下關區合并成立新的鼓樓區,合并之初,全區頂尖的教育資源基本集中在南部老鼓樓地區,原屬于下關的鼓樓北部教育資源則相對薄弱。補齊教育短板、促進全區教育均衡發展,再次成為鼓樓區教育發展的新課題。
集團化!鼓樓區再一次給出了回答。為了走好這一步,鼓樓相繼提出“西進北上”策略,跟隨城市發展的腳步再實施“名校西進”,“十年磨一劍”大手筆為更高程度的小學集團化做準備:名校分校首先落戶新區,繼而成立一批硬件條件好的新建校,“先把架子搭起來”。鼓樓區教育局副局長耿艷講道,2007年后全區相繼成立了3個小學集團,效果都很好,后來又發展到7個。實踐證明,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普及化,集團化辦學是一條好路子。
10年來,全區以集團化辦學為抓手,先后新建、改擴建各學段學校21所,累計投資達20.48億元,新增建筑面積33.13萬平方米,在空間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增加教育用地17.27萬平方米,有效緩解了片區教育供給緊張的問題。
2023年底,時機逐漸成熟,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鼓樓區對全區小學教育集團再一次進行優化重組,將原9個教育集團(教學片)調整為13個教育集團,全面實現了全區49所小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全覆蓋——這是鼓樓區集團化辦學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硬件條件、政策供給、辦學基礎、課程建設、評價體系等,全覆蓋說起來簡單,背后卻凝聚了幾代鼓樓教育人的心血和探索?!焙钫勒f,如今區內小學集團化“一體化辦學、緊密型聯盟、抱團式發展”三種辦學模式并存,“我們努力讓每一所小學在集團內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適切模式。當‘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時,‘全域首善、全域創新、全域美麗、全域幸福’離我們就越來越近了?!?/p>
新優質校崛起的背后
“學習名校,成為自己”
2014年,為滿足鼓樓河西地區居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科睿小學作為瑯琊路小學分校正式創辦。10年后的2023年底,該校就作為領銜校成立了科睿小學教育集團?!拔抑两襁€記得,我是當年5月到的這所小學,那時整天就在想這么一所新學校應該怎么辦。”回憶起10年發展歷程,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夏潔告訴記者,“科研興校”是自己想到的唯一答案,“集團領銜學?,樼鹇沸W在科研上也給了我們很多支持和引領,平均年齡29歲的教師隊伍必須依靠教科研‘一手帶大’?!睂W校成立的第二年,夏潔就帶著團隊申報了省規劃課題,帶著青年教師們一起做項目研究,“讓整個團隊昂揚向上”。歷經10年,該校的“學習盒子”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用“工具驅動兒童學習”成為學校堅持的辦學理念。
從最初的“大手拉小手”幫扶式集團,到如今依靠內涵建設共享共生,鼓樓區各個小學教育集團一直致力于激發成員校的內生動力,讓每一所成員??焖俪砷L、持續迸發,形成不同特色。拉薩路小學教育集團是緊密型聯盟,集團內4所成員校中有3所是直屬分校,“新的分校就像大樹上生長的新枝,關鍵是要文化共享、理念交流,在提升質量的同時鼓勵自我激發,大家一起成長?!痹摷瘓F總校長嚴瑾說。
“只有學校真正辦好了,才能得到周邊家長的認可?!兵P凰花園城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安文麗講述,學校從原來的成員校到新的領銜校,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融合創新發展”,“珠玉在前,我們要和而不同,既傳遞科學的辦學理念,又要用行動來塑造自己的辦學特色。”
13個小學教育集團的成立,為鼓樓區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白鳛橐凰碌念I銜學校,我們對集團化辦學的理解是:把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讓整個教育的發展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適齡兒童和青少年?!边@一輪新成立的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教育集團總校長楊春基說。
百年名校天妃宮小學在這一輪集團化改革中,集團的成員有了新變化:鼓樓區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加盟集團。面對一些不解,天妃宮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楊俊說,“我們非常歡迎特殊教育學校的加入,這讓我們集團變得更加有愛、更加陽光。特校在融合教育上可以給我們更多的經驗和助力,讓集團真正做到發展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家庭有笑聲、有希望,這才符合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初衷”。
面向未來,鼓樓區組建了集團專業化指導隊伍:建立“區—集團—學校”的一體發展機制;各集團建立了集團黨組織議事制度、項目責任制度、綜合評價制度等一系列保障集團化辦學運行的管理制度,不斷促進集團內部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作為老一代集團領銜校,力學小學在“一體化辦學”的同時還努力探索“讓他成為他”。該校黨總支書記李琳介紹,“我們將原先力學小學的‘小先生開講’全面升級為覆蓋全集團校的‘小先生跑學’”,今年春季學期以來,集團內5校的6800名學生共同參與。讓學生先成為“小先生”,再讓“小先生”影響身邊的同學,“這也是我們集團?!髅榔涿?、相互成就’的共識所在”。
集團化辦學史就是個人成長史
“在一起,了不起”
2016年,鳳凰街小學并入芳草園小學教育集團,被作為其新校區啟用。“剛開始,兩個校區的教師之間有著很明顯的分界線,讓他們產生心理認同感是兩校融合的關鍵?!眳^教育局小教科科長朱映艷說。區里決定花大力氣推動教師交流。長時間的浸潤下,融合自然而然就發生了。如今的鳳凰校區從原來的200多名學生、40多位教師,發展為2100名學生、近120位教師,每年惠及周邊400多個家庭,真正成了“家門口的好學?!?。
“共生共享,共同發展”最終還是要依靠人來實現。近兩年,鼓樓區持續強化政策供給,不斷夯實“區內管、集團統、學校用”的教師管理機制,推動集團內管理隊伍、教師隊伍實現共建共享。2022年,該區明確以小學集團為單位,公開招聘的小學新教師由集團領銜校統一組織崗前培訓、調配。2023年起,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申報職稱和崗位晉升須與區內交流經歷掛鉤,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內教師交流的積極性。
在持續數十年的集團化進程中,一批又一批教師不斷成長,成為鼓樓教育發展的見證者、實踐者。1997年,周姝畢業后即被分配到拉薩路小學教數學,專業成長迅速;2006年,她被派往拉薩路小學分校銀城小學,后成長為學校副校長、黨總支副書記;2022年8月,周姝又被任命為拉薩路小學第三所分校寶船小學校長,去年寶船小學加入了銀城小學教育集團。“學校一路發展,我也在集團校的不斷融合、突破中成長為了更好的自己?!敝苕f。
發展了教師,就成就了未來,各教育集團紛紛在教師隊伍上“下功夫”。自去年成立以來,三牌樓小學教育集團以重大科研項目推動成員?!疤嵘齼裙Α保坏诙嶒炐W教育集團“同心同行”聚焦課程教學改革;天正小學教育集團成立了首批集團“名師工作室”?!凹瘓F培訓再次激發了我們的專業追求?!笔钇诶?,經歷了全覆蓋式的集團校內部培訓,青云巷小學教師劉清瑩感慨地說。
9月13日,鼓樓小學教育集團數智管理平臺啟動,該平臺將實時收集、分析各集團數據并支持集體備課、互動研討,再為全區小學教育集團高質量發展插上“云”翅膀。侯正永說,多年來鼓樓區集團化辦學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所學校都充分發展擁有領銜校的實力。當越來越多的學校成為領銜校、最終實現全覆蓋時,就達成了“擴優提質”“優質均衡”的目標。
學者說
鼓樓“密匙”:共性與個性的雙重建構
呂林海
“集團化辦學”并非一個新名詞,亦非一種新舉措,在很多地方,它幾乎是一個融于日常教育生活的“讓人習以為常的教育存在樣態”。但是,人們熟悉它卻并非真知它,特別是不能夠“追根究理”地找出內蘊其中的共性規律。
在南京市鼓樓區,十多年的全區域“集團化辦學”艱辛探索,創造了一個值得深入解析的“成功范本”。其最顯著標志,就是在全區域催生一種“好學校”“裂變式”的群體生長樣態,這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好教育”的優質均衡教育理想真正成為現實。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鼓樓實踐的成功,以筆者之見,可謂“共性與個性的雙重建構”。所謂“共性的建構”,就是把“集團化辦學”龍頭校共通的、科學的教育規律和行動機制,作為“真知與經驗”傳遞給其他“聯盟校”。進一步而言,那些隱藏在“龍頭校”教育實踐深處的重要經驗,如“如何開發課程”“如何進行學校日常規范管理”“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如何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等,因為無法通過碎片化的宣講、教導就可以直接、打包式地轉化與傳輸,所以需要通過在“集團化辦學”中深度地跟崗、跟學、互派、共研等行動模式,進行一種情境化的、自然的、默會的“習得”。
這種“共性”的建構讓“集團的聯盟參與?!敝皇怯辛藘炠|之“形”,而“實”則應體現于每所學校獨具的“個性優勢”,即“集團化辦學”所期待的“優秀”,不僅僅是“共性的優質”,更是“個性的彰顯”。每所學校的優秀,是各所學?;谧陨砦幕刭|、精神傳統、思想取向、行動實踐之特色上的優秀,但嵌入其中的也一定是滿足教育規律、體現教育共性的普遍性特質。在鼓樓“集團化辦學”實踐中,“共生共長”其實就是體現了一種“和實生物”“美美與共”的深層智慧與美好追求。
(作者系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2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