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善用數字技術 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

發布時間:2024-10-11 作者:閆楚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日,在社交媒體上,注重養生的年輕人將“五音療法”推上熱榜,越來越多的音樂播放平臺也出現以“五音療法”為名的民樂樂曲合集。民樂與中醫藥的結合,被網友取名為“電子中藥”。隨著年輕人對國潮的喜愛逐漸加深,在音樂領域,民樂玩出了新花樣。由演奏者和人工智能虛擬人協同演繹的“二胡+交互電子音樂+人工智能”音樂作品《未來弦詩》,讓古老的民樂以嶄新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展示著傳統與科技的碰撞,并為音樂注入新的生命力。

  伴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些技術手段不僅改變了文化學習和傳播的方式,也為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活力與生命力。無論是將千年洞窟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還是利用數字技術搭建神秘東方神話世界的《黑神話:悟空》,又或是央視總臺推出的人工智能全流程系列微短劇《中國神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新興技術的加持下不斷走出“圈層”、走向世界,獲得更為廣泛的關注與認同。

  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從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入手,人工智能技術可應用于構建統一的數據規范,促進數據流通與共享;再到系統開發創新型數字虛擬IP,通過文化定位、場景搭建和IP運營,提升文化表達;最終,通過人工智能助力,將這些數字化成果推向國際,實現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人工智能賦能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國珍貴的文化資源,還能夠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創造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表達形式,最終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交流。

  發揮人工智能助推功能,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數字虛擬IP開發的首要任務是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與定位,這是確保IP具備獨特性與文化價值的基礎,包括文化元素提煉、用戶興趣分析和文化符號的現代化解讀。利用人工智能文本挖掘和知識圖譜技術,從歷史文獻、藝術作品、民間傳說等多源數據中提取出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借助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生成技術,對傳統文化符號進行現代化的闡釋,實現文化符號的現代化解讀,使其融入現代文化語境中,打造出既根植于傳統文化,又具有現代感和市場吸引力的數字虛擬IP。這樣的應用模式不僅提高了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展示效果,還為人們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搭建新文化場景與內容體驗,讓傳統文化可以進行“當代性表達”。數字虛擬IP打造的核心是其展現的場景與內容,通過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進行場景的虛擬化構建,可以創造更為生動的文化體驗。近日,由敦煌研究院和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聯合主辦的“敦煌文化周”活動在哈佛大學落幕。該活動中的展品以深度的場景互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了沉浸式體驗,其中“窟·舞”等環節引入互動藝術裝置,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將敦煌飛天的藝術語言以多感官的互動方式呈現,重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視覺藝術,使得傳統文化能夠與更多現代元素進行融合,為傳統文化的“當代性表達”提供了新的樣本。同時,相較于博物館中的靜態展示或戲劇表演,借助人工智能和VR技術,觀眾不僅可以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感官互動體驗文化,還可以參與其中。通過3D虛擬環境搭建、智能互動和多媒體數字展陳,可以構建出栩栩如生的文化場景,從而讓傳統文化在數字世界中煥發新生。

  借助人工智能轉化功能,促進優質文化內容的國際傳播,讓更多人愛上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的國際傳播方式往往采用廣覆蓋的傳播策略,難以精準到特定的用戶群體。對此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識別全球不同地區、文化背景和興趣偏好的受眾,為其提供個性化定制的內容推送。人工智能翻譯等語言處理技術自動生成多語言內容,以迅速將原文本內容轉化為不同語言版本,消除語言壁壘,為非母語受眾打開了接觸傳統文化的門戶。通過打造人工智能翻譯工具,幫助各國用戶更容易獲取和理解中國古典文學、書法、哲學等內容。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輔助翻譯,被更廣泛的國際讀者所接受。通過精準定位、自動化處理、多語言能力、實時反饋、文化本地化等方式,大幅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效率和效果。

  人工智能技術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意和國際傳播開辟了廣闊的創新空間。然而,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融合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文化教育工作者應該保持謹慎態度,在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傳播效率、擴展傳播渠道的同時,要警惕技術帶來的文化失真或簡化。同時,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仍然是文化發展的核心,人工智能的作用應是在人的引導下,輔助推動文化創新。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作為文化發展的核心,引導人工智能為育人服務,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真正實現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全球傳播和交流。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博士后)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1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肉丝袜久久|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精品|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 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新婚兰兰| 久久的精品99精品66|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久久九九99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大片51精品免费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第一福利精品导航|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2021|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 女人香蕉久久**毛片精品|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