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天津大學以新工科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把服務國家需求作為“天大”的事

發布時間:2024-11-01 作者:本報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劉曉艷 來源:中國教育報

天津大學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進行結課現場答辯。學校供圖

  ■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強國建設調研行

  這學期,天津大學新開的一門“人工智能導論”課受到學生熱捧。這門課由該校人工智能學院教授胡清華領銜,8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學科領域教授齊心打造,13個學院的30位教師共同授課;4000余名大一新生在智慧教室內通過裸眼3D、全景智能板書等智能教具與教授互動……這是天津大學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學科交叉及新興學科布局,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樹立“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優化學科布局,壯大新興學科,培育未來學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這是天津大學在邁入辦學第130個年頭之際的思考與實踐。

  以國家需要為指向:

  培養胸懷祖國勇擔使命的卓越工程師

  “我們可以在大型振動臺臺面上1∶1等比例還原一棟7層樓高的建筑物,復現地震作用下建筑結構的破壞形式,進而分析研究建筑的抗震性能。”不久前,在天津大學地震大裝置實驗中心現場,地震大裝置學生宣講團成員虞永博在為學弟學妹們上一堂沉浸式思政課。他生動講述了地震大裝置的建設背景、師生攻堅克難的建設過程、“人造地震”的工作原理等,在場師生無不動容。

  位于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西南隅正在建設中的“天津大學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被師生們親切地稱為“大裝置”,它不僅是科研大平臺,更是學校教育引導青年學子發揚科學家精神、理解國家需求與所學專業關系的生動教材。每年,數百名“智能制造與建造”類專業的大學新生,正是從這里開始將頭腦中原本抽象的“國家需求”“攻堅克難”等詞匯變成鮮活的現實案例。

  在天津大學,思想引領潛移默化地融入青年學子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以“建設學生社區‘大家庭’,全面實施‘師友導師’計劃”為例,學校讓育人力量進駐社區,教師、輔導員等隊伍扎根學生中間開展思政教育,在學生社區織就“凝心鑄魂示范網”“成長發展支撐網”“安全穩定防護網”,將學生社區建設成為學生黨建前沿陣地、“三全育人”實踐園地、智慧服務創新基地、平安校園樣板高地。

  “只有以立德樹人統領培養全過程,才能培養出有中國靈魂的卓越工程師。”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看來,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天津大學要為國家培養的卓越工程師,首先就應該有家國情懷,要引導青年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世界,培養學生勇擔責任、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讓青年學生成長為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的卓越工程師。

  今年暑假期間,數十支參加“祖國需要 天大志愿”名企行的天津大學學生走訪各行業領軍企業,深入了解企業行業發展趨勢以及國家對青年人才的需求。引導學生樹立“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業觀,是天津大學學生培養中的重要一環。據統計,每年天津大學的畢業生中,赴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單位就業的比例超過60%。

  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

  打造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

  如今已在天津大學機械學院攻讀研究生的張旖至今仍記得,大一剛入學時讓她驚訝不已的那門項目制課程“設計與建造”。作為新工科建設的“嘗鮮者”,她和同學們用一個學期時間完成了一輛智能物流小車從概念到成品的完整研發過程,可謂成就感滿滿。此后,“設計與建造”這門課逐年深入,貫穿了張旖四年大學的學習生涯,也讓她嘗到了新工科建設的甜頭。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著工業、商業等領域的變革,對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此為背景的新工科建設不僅包含新的工科專業建設和對傳統工科的新要求,更多的還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

  以新工科為引領,2023年天津大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本科生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提出了“天津大學領航計劃”,著力解決培養方案總學分過高、課程分類不明晰、學生培養過程中交叉還不夠等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凸顯新工科的優勢引領作用。

  以化工學院為例,僅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就由以前的41門精簡到23門,同時全院新開設了35門新課程,主要聚焦在低碳能源、創新前沿、工程強化、智能交叉等領域,且多采用團隊教學模式,匯聚全校優質資源打造精品課程。

  而在機械學院,不僅60門左右的課程舊貌換新顏,就連大家最熟悉的金工實習也再不是過去幾十年不變的做一把錘子,做魯班鎖、無碳小車、斯特林發動機等成為學生新的選擇。負責學院實驗教學的倪雁冰教授說:“學生們在多學科融合的綜合項目實踐中了解現代生產模式、裝備、產品設計與加工方法。他們帶著收獲和問題再回到專業課學習中,興趣就愈加濃厚。”

  在新工科建設引領下,學生們在校期間便與前沿學科、先進技術進行“親密接觸”,為未來投身國家經濟建設的前沿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交叉學科育新人:

  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2019年考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的楊美毅出于對生物的喜愛,選擇了合成生物學專業,她也成為這個新興交叉專業全國最早的一批學生之一。“最深切的感受是我們學的內容更加前沿,也更系統。專業知識都是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今已在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楊美毅說,本科期間的教育也讓她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視野更寬廣,研究內容更前沿,這也堅定了她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繼續深造的決心和信心。

  作為新工科建設的引領者,近年來,天津大學按照“強工、厚理、振文、興醫、交叉(融合)”的學科發展思路,新增了18個本科專業,其中大多是像“合成生物學”“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這樣具有明顯學科交叉特征的新專業;還在全國率先設立了“救援醫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地球系統科學”等交叉學科碩博士授權點。同時,天大實施了“人工智能+傳統工科”的“天智計劃”,推動傳統工科優勢專業與新興學科交叉融合,增設大數據、云計算、智能電網、水下機器人等領域方向,組建了跨學科、跨行業、國際化的團隊,構建了人工智能核心課程、關聯課程、普及課程相結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推動人工智能為傳統工科“添智”“賦能”,全面推進校級層面的學科交叉融合。

  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把重大任務作為學科交叉的“發動機”,天津大學正在探索一條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范式,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天津大學,如果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張宏大的棋盤,那么推動傳統工科迭代更新、發展壯大新興學科、提前布局未來學科就是學校落下的一枚枚閃閃發光的棋子,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完成學習方式、育人模式等方面的深層次變革,最終實現為祖國培養堪當重任的卓越工程師這一終極目標。

  “天津大學將持續以新工科建設推動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動新文科、新醫科建設,著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和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增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供給能力,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要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方面敢邁步、先邁步,持續推動新工科‘天大方案’迭代更新,以昂揚狀態投入到教育強國建設中,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積極力量。”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01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 99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久章草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色妞www精品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花钱看 |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午夜精品不卡电影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国产精品αv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国色精品va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老师2021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 |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