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農耕文化賦能科技小院課程思政

發布時間:2024-11-14 作者:楊麗萍 來源:中國教育報

  今年是科技小院創辦十五周年。十五年來,這種集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創新模式,為高等院校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提供了契機。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農耕文化融入科技小院課程思政,將課堂學習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為新時代大學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提供了深刻思想涵養,也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精神元素,更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

  以剛強勇毅、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鍛造大學生艱苦奮斗的堅定品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主張磨礪剛強勇毅的進取精神。從大禹治水、神農嘗百草等改造自然的壯舉,到如今北大荒變北大倉、沙漠變綠洲、南水北調等大手改山河、服務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中國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地與惡劣環境抗爭,積極探索自然規律,探尋農耕生產技能,將生存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不僅改造著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也塑造著人的精神世界。科技小院的大學生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三農”中解民生、治學問,“自找苦吃”,為把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剛強勇毅、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融入科技小院課程思政提供了載體。他們直面挑戰,勇于擔當,練就能擔大任的寬肩膀和能成大事的真本領;在科技興農道路上,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有效應用科技智慧,逐夢鄉村,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能;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將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勇攀知識高峰,為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以父慈子孝、耕讀傳家的共同體倫理,激發大學生反哺之情。科技小院扎根農業農村的中心區域,把父慈子孝、耕讀傳家的傳統共同體倫理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大學生通過與農民共同勞動,真正認識勞動、深入理解勞動、充分重視勞動、衷心認同勞動,最終熱愛勞動,確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另一方面,為把為民情懷教育融入科技小院日常,構建了科技小院師生與農民群眾的實踐共同體,師生在與農民共同生活過程中建立了深厚情誼,反哺之情油然而生。

  以天下為公、造福于民的家國情懷,滋養大學生無私奉獻的寬廣襟懷。科技小院雖小,卻大有作為。把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造福于民的家國情懷融入科技小院課程思政,有助于厚植學生的愛農情懷,幫助他們在農民身邊解民生,有助于解決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問題;在生產一線治學問,解決科研與生產需求脫節問題;激勵學生在解民生、治學問中成長成才,意味著解決了育人與社會需求脫節問題,讓學生在農業生產一線汲取精神力量,激發強烈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科技小院背靠的是充滿希望的田野,依托的是涉農高校的科技和人才培養力量,孕育著廣袤鄉村的美好未來。通過科技支農等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堅定學生無私奉獻的信念,使他們自覺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貢獻。

  以講信修睦、守望相助的鄉鄰關系,培養大學生協同創新的合作精神。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科技小院架起了學校與鄉村之橋、師生與群眾之橋、問題與辦法之橋、理論與實踐之橋,形成了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把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講信修睦、守望相助的鄉鄰關系理念融入科技小院課程思政,引導大學生參與科技小院各項政產學研用實踐活動,通過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方式,融入農民、服務農民、惠及農民,有助于大學生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養成團隊協作和互助精神。這種長期扎根一線的經歷,不僅實現了解民生與治學問的有機結合,而且引導大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借鑒、相互成就、美美與共,引導大學生自覺了解涉農企業的發展現狀和重要作用,有效實現了涉農院校、鄉村與企業的合作共贏。

  以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觀念,提升大學生和而不同的人生境界。中國先民很早就關注到“天”的問題。他們熱愛自然,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尊重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齊民要術》中有“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記述。這些在農業生產中把天、地、人統一起來,將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緊密相連,強調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的自然活動規律以及追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境界,為長期駐扎農業生產一線的科技小院大學生提供了觀察萬事萬物的視角,尤其是提供了在處理各種繁雜境遇中進行道德選擇的現實路徑。讓他們在面對生態危機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為保護地球家園貢獻力量;在面對文化沖突時,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培養包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態,在多元文化中尋找共同點,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在面對復雜的人際交往危機時,追求內外兼修、身心和諧的人生境界,在零距離感悟“三農”、零距離科技創新、零距離服務生產中,積極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挑戰,勤思多悟,努力成長為品德高尚、胸懷寬廣和文化底蘊深厚的優秀人才。

  (作者系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融入科技小院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研究”[24A11347016]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14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一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2022国产精品不卡a|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杨幂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精品无码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99爱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9|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老司机免费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半推半就|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精品麻豆丝袜高跟鞋AV|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 国产精品盗摄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2022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 91在线老王精品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大牛影视|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