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無疑是一個復雜的學術議題,承載價值多元、涉及范圍廣泛、思想內蘊豐富,需要多維度、多層次深化相關議題研究。由劉焱教授、李棟博士撰寫的《新時代大學文化基本問題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一書,聚焦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對大學文化的理論視域、結構體系、現實形態、主體選擇與歷史文化環境等進行系統研究,并在人類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分析大學文化的源與流、歷史與現代的關系。
本書的幾個核心觀點頗有新意:
其一,把握大學的文化屬性,關鍵是正確理解大學與文化的關系。
其二,大學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作為“社會人的生產器官”,現代大學在現代化發展潮流中誕生,其功能和作用隨著時代不斷拓展,不斷彰顯其鮮明文化屬性。
其三,大學文化發展絕非純客觀過程,而是一個主觀能動、主體選擇、動態有為的歷史進程,并進而彰顯個性特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不是一種“個體的、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貫穿于文化共同體之中的群體性意識、自覺選擇和精神狀態。
其四,大學文化具有整體性、結構性特征。隨著人類歷史的演進,大學文化日益呈現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環境文化等內容,分別對應大學文化的意義體系、規范體系、互動模式和環境場域。這種層次結構在人類實踐中不斷生成,是社會實踐結構的顯性表征。本書從類型學角度分析了大學的政治文化、學術文化、道德文化、社團文化、校史文化、環境文化等,深刻描繪新時代中國大學文化的現實圖景。
其五,中國大學的發展需要文化治理的有益嘗試。大學制度機制構建,既要在外部關系上確立大學獨立自主的辦學地位,又要在內部關系上確立以學術為中心的價值系統。一方面要立足多元主體的現實,處理好大學內部的復雜關系,統合各種權力主體和辦學要素,構建現代大學制度。另一方面,要對外部需求作出回應,構建大學與外部社會互動機制。
新時代中國大學要不斷擔當新的文化使命。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數字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大變革,必須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塑造更具有文化根性和時代特色的大學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發揮大學強大的文化之力,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應有貢獻,成為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作者系雄安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河北地質大學原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7日 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