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外聯結,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注重案例教學,選擇、設計和運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典型實例,鼓勵學生探究、討論,提高學生的價值辨析能力。
教師善于捕捉學生生活中的新鮮事并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效聯結,建構個性多元的資源空間,對于提高課堂鮮活度、擴展思維自由度、貫通知行延展度有直觀的現實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今年國慶節前夕,陜西省寶雞市第一中學組織了秋季運動會,時值我給八年級學生講授“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以禮待人》一課。在研讀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重新整合教學內容,以“何謂禮、何為禮”為總議題,分解出“運動會賽場‘話’文明有禮”“主題教育‘獎’文明有禮”“國慶假期‘踐’文明有禮”三個子議題,并給每個子議題設置了兩個核心問題,包括“緊張激烈的運動會賽場上,哪些場景是文明有禮的體現,值得我們學習”“學校主題教育中表彰獎勵了‘最美運動員’‘最美志愿者’,對你有什么啟發”“國慶假期,你和家人準備去北京旅行,為了更好了解當地文化,你打算如何向當地人請教”等,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分享中將“禮”的認識內化于心,將以禮待人的素養展現在具體的生活行動中。
這堂課在引導學生有效參與的過程中,培養真誠友善、合作學習的心理品質,強化尊重他人、以禮待人、團結互助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整堂課在真情境中動之以情、自然舒展,在真問題中曉之以理、有感而發,在真參與中導之以行、知行合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堂課的經驗告訴我,在初中思政課教學中,將學生的身邊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能增強課堂的鮮活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具體操作中,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活化情境。“活”的情境就像一幅真實優美的圖景,總是引人入勝。“道德與法治”課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學生身邊的人、事、物都可以成為教師課堂素材的來源。活化情境就是要以鮮活的事例聯結教學內容,激活學生思維,盤活課堂節奏。要善于用正面典型、多樣個性的情境鏈吸引學生,讓學生由“要我參與”轉變為“我在其中”,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感、成就感,讓情境發聲、用情境育人。
細化問題。問題是課堂的靈魂,是牽引師生深度思考、有效聯結的中介。一節課問題太多,容易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問題太少,引導的作用無法體現;問題太大,學生無處下手;問題太小,過于簡單,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細化問題是在科學整合課程內容和借助情境基礎上的精準設問,是學情、教情統籌診斷的有效輸出。細化問題既要在內容上精雕細琢,也要在形式上豐富創新,讓“好”問題助力好課堂。
內化知識。內化知識是學習的重要層次。從學生的身邊事建構理解教學內容的學習路線,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有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內化知識就要厘清教材結構和教學內容的主旨邏輯,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結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讓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中通過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自然生成,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理解、掌握,從而引發思想共識、情感共鳴。
外化行為。“道德與法治”課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教師應啟發學生從身邊事說理、悟理、明理,回到身邊事講道理、通情理、求真理,真正把情境所感、課堂所悟、學校所學與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有機結合起來,在細節中見成長,在奮進中明方向,以自身行動涵養青春底色,以滴水穿石之功廣積成人成才之力,以創新有為開辟美好未來,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能手、陜西省寶雞市第一中學教師、西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0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