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高職院校有區別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其學生也有獨特的學情。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一定程度上存在和普通高校同質化的現象,育人特點、特色不夠突出,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也尚未形成思政課差異化、特色化的育人自覺。高職院校思政課堅持守正創新,需要凸顯職業教育類型屬性,細化育人目標,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強化課程“職教味”,以此形成自身獨特的育人優勢,從而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鑄魂育人的實效性。
“職教味”是扣準職校學生學情特點的客觀要求
思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不僅要教理論知識,更要關注學習知識和理論的“人”,必須緊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
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理論思辨力不強。由于基礎知識儲備不足,他們面對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時會感到晦澀、枯燥甚至排斥,而更樂于接受通俗易懂、自身感興趣的內容。二是學習專注度不高。這部分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灌輸式教學更加容易產生消極抵抗情緒,更樂于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學習專注度。三是學習主動性不足。這部分學生對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度較低,學習內驅力不強。
高職院校思政課只有充分關照學情特點,才能切實提升針對性、吸引力及有效性。
“職教味”是實現職校學生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需要服務于人才培養總目標、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高職院校思政課只有緊密圍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凸顯“職業性”這一類型特色,才能真正服務于培養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
相較于普通高校,高職院校具有獨特的人才培養總目標——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基于此,高職院校思政課需著力培養學生的三大能力:
一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化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及工匠精神培育,突出面向能力的實踐教育特征。二是職業適應能力,強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勞動精神培育,突出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特征。三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及勞模精神的培育,引導學生追求自身的全面發展,突出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特征。
高職院校思政課要更加突出適應性
高職院校思政課需要突出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增強課程適應性,更加凸顯三個貼近:
一是貼近專業。要緊密圍繞學生專業和未來職業組織教學,推動科學理論的大眾化、通俗化,將高深的理論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語言和道理,提升思政課與專業的關聯度,使其更具親和力、更接地氣。二是貼近產業。職業教育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思政課只有貼近產業,才能了解產業發展前沿及其人才需求,從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三是貼近地方。這是職業教育區域性特征的現實要求。高職院校思政課需要緊密圍繞地方和學生身邊的案例展開討論,同時善于深入挖掘地方區域性特色傳統文化育人資源,提升思政課的帶入感,涵養學生區域性精神文化特質。
高職院校思政課要更加突出實踐性
高職院校思政課應以實踐為導向,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強化,做到知行合一。
一是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廣泛開展體驗式教學,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展覽館、知名企業等思政教育現實場景,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得出思想體悟、實現價值提升。將思政課堂搬到企業綜合展廳、車間一線,通過思政課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和參觀體驗中感悟制造強國的蓬勃發展態勢。二是拓展社會實踐“大課堂”。積極推動政、行、校、企共建大思政實踐教育基地,廣泛擴容優質大思政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價值認知。搭建協同聯建平臺,增強校企育人合力。深入開展校企黨建聯建、共建,將黨建與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以黨建為統領,整合校企雙方協同育人資源,通過企業家精神、工匠文化、企業文化進校園等形式,實現校企精神、文化協同育人。三是推進思政課與第二課堂同向同行。將思政課實踐內容納入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引導學生進社區、進企業、返家鄉開展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等形式,讓他們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實一體、知行合一。
高職院校思政課要更加突出精準性
高職院校思政課只有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特點,細分育人場域,堅持精準施教,不斷做強自身特色優勢,才能有效提升育人實效。
一是要樹立更加精準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思政課要堅持“人人皆可成才”教育理念,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職教學生學情特點開展針對性教學,著重強化學生終身學習教育,引導學生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二是要聚焦更加核心的教育內容。高職院校思政課要聚焦人才培養目標,著重在學生中開展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三是要采取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方法。高職院校思政課要重點運用項目式、案例式、實踐式等教學法,堅持把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精準把握時代脈搏,兼顧學生現實個性特點,開展分層分類教學,做到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四是要設定更加精確的教育評價標準。高職院校思政課要緊密圍繞提升學生職業素養開展增值性評價,更加注重學生成長評價和成才評價,更加突出學生實踐評價和行為評價,著力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作者單位系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