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這一新鮮事物,應運而生。
9月14日,全國教育大會閉幕后第三天,教育部、江蘇省在北京共同啟動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12月26日,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工作會在南京舉行。
本報記者注意到,短短100多天,圍繞“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這一全新平臺,國家部委、有關省市、高校、企業等正加快謀篇布局、協同發力,推動加快高校技術成果轉化。
首個區域中心建設進展迅速
“9月14日簽約以來,短短3個多月,區域中心已初步具備了向全國高校提供服務的能力。”工作會上,江蘇省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相關工作進展。
在政策、資金、物理空間上,江蘇推動“三個到位”:政策“到位”上,出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資產單列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先使用后付費”改革等系列增量政策;資金“到位”上,創新出臺38條金融政策、設立62個金融產品,保障支持區域中心成果轉化;物理空間“到位”上,已建有省級概念驗證中心7個,擁有完整的工藝開發、分析測試、加工檢測和模擬驗證服務能力。
從啟動建設到現在,百天時間,江蘇已與60多所高校進行對接,遴選出近1000項有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一批成果有望近期落地轉化。江蘇省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是在以全省之力積極申報和建設區域中心。”
超常規布局、超節奏進展的背后,是部省協同、多方聯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戰略部署的奮發作為。
“區域中心建設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戰略舉措,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重要平臺。”
“有價值的知識創造很重要,實現知識的市場化轉移并進一步推動其價值的升華也同樣重要。”
工作會上,圍繞區域中心建設的戰略意義和推進實踐,與會代表紛紛熱議。
記者同時了解到,多地正積極推動區域中心籌建工作。
以廣東省為例,該省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聚焦大灣區優勢產業,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對標建設標準,科學謀劃產業分中心建設,同時注重發揮區位優勢,切實強化粵港澳產學研聯動。
探索突破轉化“斷層”破題之道
高校科技成果最大的特點在于很多具有創新性和顛覆性,但是往往技術成熟度不高、應用前景不明確。放眼國內外,在基礎研究與商業化應用之間,存在一個重大的斷層。
對此,突破“不能、不好、不會、不愿、不敢轉”,解決制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頑瘴痼疾”,是區域中心建設的重要目標。
在江蘇省的先期探索中,區域中心的一大破題之道,就是為高校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化,搭建“一站式”“全鏈條”的公共轉化平臺。
“我們已建成應用技術熟化服務機構77家、中試服務平臺57個。”江蘇省有關負責人介紹,“同時,南京、蘇州兩市現有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近百個,未來3年兩地還將分別投入68萬、66萬平方米的物理空間,打造全鏈條一站式平臺支撐矩陣。”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工作會上,“科技金融”被參會代表屢屢提起。大家呼吁,要積極設立天使基金、種子基金等,做“投早投小”守護者、“投硬科技”先行者、做“耐心陪伴”示范者,構建有組織科研與有平臺轉化、有活力市場的正向生態系統。
江蘇在新設立的500億元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中,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重點關注投向領域,南京、蘇州分別組建5億元規模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天使基金。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張立群介紹,學校打造創新港科技金融小鎮,引入265家金融機構,為科技成果轉化迅速提供金融支撐。
工作會上,深創投集團總裁劉蘇華的身份引人注目。作為以風險投資為核心的國有綜合性投資公司負責人,劉蘇華介紹,集團已與南方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很好的校企合作關系。“要強化國家基金的政府引導和政策性定位,設立更大規模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彌補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的市場失靈。”劉蘇華呼吁。
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優質生態
近年來,由上海交通大學推動發起建設的“大零號灣”,成為科技成果轉化上的亮眼“名片”。參加工作會的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認為,“化零為整”是一條重要經驗。
丁奎嶺介紹,上海交大多年前就制定了“大海洋”“大信息”等專項行動計劃,依托優勢學科打造交叉創新平臺,“化零為整”,從解決一個“指南問題”向解決一個“產業問題”轉變,這是“大零號灣”能夠形成電子機械、醫療器材等行業聚集地的原因之一。“另外,‘大零號灣’在管理條線以及配套服務上的‘化零為整’都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有組織的規劃與推動附屬學校、醫療資源的建設,讓創新創業者更有歸屬感和獲得感。”丁奎嶺說。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優質生態的構建,需要從高校“供給側”和企業“需求側”雙向發力、加快融合。中國航發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軍介紹,企業的需求牽引與高校有組織科研有機融合,將科研成果快速實現工程應用并納入研發體系,幫助企業成為航空發動機原創技術的策源地。
正在籌建區域中心的各地,也紛紛提出具體措施。上海市有關負責人表示,營造活躍的師生創業氛圍和生態是推動區域中心建設的關鍵,上海將推動區、校攜手建設環高校創新集聚區和大學科技園,使其成為區域中心的核心載體。北京市有關負責人提出,將組建專業化隊伍,實行企業化實體運行,實現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在北京“轉得出、跟得住、接得緊、幫得上、落得下”。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是推動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需要各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合力,加速實現教育與產業“雙向奔赴”。
應運而生,乘勢而起。作為以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改革的試驗田,區域中心的建設,必將在科技成果轉化上起到示范推動作用,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教育力量。
本報南京12月26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27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