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辦得好不好,誰來評價?作為用人單位的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決定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標準?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擴大行業企業參與評價,引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杜安國看來,企業既是培養目標的“設計者”,也是培養質量的“驗收者”,企業參與專業教學評價能夠將人才需求及時轉化為培養目標,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
近年來,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在專業教學評價中引入企業評價,每個專業(群)實現行業企業專家、督導全覆蓋,對人才培養進行全過程評價,同時制定系列評價準則,確保企業評價有標準可依。
“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通過企業評價得以更精準有效實現,有力提升了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杜安國說。
站到講臺上,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評價
引入企業第三方評價在職業院校并不少見,但多局限于崗位實習、雇主滿意度調查等人才培養后期,而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將企業評價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人才培養前段,行業企業專家、督導參與評價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在人才培養中段,參與隨機聽課、教學競賽,把新知識、新技能、新規范及時納入教學;在人才培養后段,實習單位、校企合作企業參與崗位實習評價和畢業設計;在人才培養出口,雇主參與滿意度調查,評價畢業生職場表現;針對人才培養全過程,企業參與專業診斷評價,校企共同制定改進方案。
金發科技是與輕化工技術學院深度校企合作企業。
“以前我們只在實習環節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就是是否錄用,現在我們把評價移到人才培養前端,貫穿整個人才培養環節。”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人力資源經理陳文強說。
以輕化工技術學院的“塑料注射成型”課程為例,在傳統授課中,這門課沒有涉及機械臂的操作。企業督導在對這門課程內容進行評價時提出:“現在企業都是全自動化操作,用機械臂而不是人工拿料,不考核學生自動化操作能力是落后的。”
“基于企業督導的建議,‘塑料注射成型’課增加了機械臂操作實訓項目,在學生評價中從單純地考查動手操作,轉變為考查如何利用物聯網系統管理多臺注塑機和機械臂,以及理解成型工藝背后的原理。”輕化工技術學院院長陳金偉說。
“參與學校專業教學評價,企業也受益良多。”廣東東方麥田工業設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詩鋒介紹,參與學校人才培養評價,幫助公司通過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驗收,并且成功申報成為全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實現了校企雙贏。
說到點子上,提高企業評價專業性和有效性
“學校最好和我們一起制定標準,這樣我們就能更有針對性地參與教學活動。”在學校召開的一次“企業評學評教”大會上,有企業督導提出建立企業評價標準的需求。
企業評價能不能產生實效,關鍵在于企業能不能說到點子上,企業說了算不算。為此,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為企業參與專業教學評價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和制度,推進評價內容和方法、評價平臺和流程的標準化。
比如,校企共同制定了《行業企業參與教學質量監控實施方案》《“自我診斷+企業參與”專業評價實施方案》等評價標準和規范,開發了教師授課質量評價、崗位實習單位評教評學、企業滿意度調查等數據反饋平臺,暢通評價結果的反饋途徑。
“企業督導評教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評價體系,不是簡單憑經驗感覺。我們提出的意見基本都會被學院吸收,比如教材每年都會根據企業意見進行修訂。”國家輕工業香料化妝品洗滌用品質量監督檢測廣州站副站長莫啟武說。
企業參與專業教學評價,把行業規范、最新標準、最新工藝納入教學,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學生只需要經過適當的流程和安全培訓,不用再做基本技術培訓,很快就能獨立上崗。
用到教學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企業參與專業教學評價,是衡量專業群對接產業鏈、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人才培養目標對接經濟社會需求的一把尺子,這把尺子的核心是賦能、增效、提質,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甄選和鑒定。”杜安國說。
在綠樹紅墻掩映下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國際數字創意谷,有一個CMF(顏色、材料以及表面處理)材料實驗室。實驗室整齊陳列著許多拆解的小家電產品,這一實驗室的建設也源于企業評價。
“企業反饋學生對生產工藝和材料知識了解不足,其實我們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是對于大部分文科生和藝術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借鑒企業的經驗,與企業共建CMF材料實驗室,讓學生能夠真實感觸材質、工藝和色彩,激發設計靈感。”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伏波說。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教務處副主任王曉燕表示,企業評價融入了學校辦學的各個方面。在專業調整、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各環節,企業的主導性更強了。
數據顯示,引入企業深度參與專業教學評價以來,學校授課質量三方評價90分以上的課程比例由51.8%上升到92.3%,企業雇主滿意度也大幅提升,學生初次就業率超過98%,對口率超過70%。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09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