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非遺之花在美育浸潤中綻放

發布時間:2025-01-15 作者:崔玲玲 鄒莉娟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聲歌系教授韓昌梅(右三)用音樂向國家大劇院青年干部講述中國故事。 資料圖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獨特思維模式、審美價值取向等內容,彰顯了民族智慧和歷史文明,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2023年12月,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的“持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和傳承基地建設,制定完善建設標準,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資源”“發掘在地文化,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提供充足保障,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學校與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交流合作與雙向互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各類社會資源為學校美育教學、實踐活動服務”等舉措,為非遺課堂賦能美育浸潤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知》既明確了非遺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意義和現實要求,又厘清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職能和要求,對于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和學校美育新體系的建構有著重要意義。

  厚植沃土

  以非遺激發美育活力

  非遺可以為美育教育提供更具實踐性的教學素材,包括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技藝、民俗等,這些素材為美育提供創新性的教學模式,為美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

  不少地區和學校已有實踐探索的身影:呼倫貝爾學院在傳承非遺與美育浸潤的行動中,邀請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學生授課,將非遺與美育教育有機結合。在與非遺接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審美力、創造力、動手能力及藝術潛能等,還有利于提升學生對非遺的興趣與對非遺的創造和創新等。呼倫貝爾市級蒙古族額魯特部民歌傳承人僧格說:“我們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已經持續了四年,在課堂上,我會告訴學生額魯特部民歌的旋律和‘味道’是什么,什么是好聽的、地道的額魯特部民歌,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演唱、去感受。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認識美與感受美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近年來,更多的地區和學校把非遺課堂作為美育浸潤計劃的重要方面和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影視等藝術作品中大力弘揚。這樣的方式不僅豐富了美育的內容、素材及教學模式,更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祖國大地上,讓它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成長。

  潤物無聲

  以非遺提升美育素養

  非遺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在美育課堂中加入非遺元素,不僅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琵琶碩士研究生導師、青年琵琶演奏家王婷近年來創作的民樂小合奏《納蘇弦歌》,是在彝族民歌海菜腔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韻味。作品生動描繪了納西族人民通過辛勤勞作奔向小康生活的喜悅之情,給觀眾以強烈的精神鼓舞和情感共鳴。2024年,《納蘇弦歌》在北京市中小學、社區等場所先后進行13場公益巡演,觀演人數達1100人次。巡演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學生的強烈共鳴,因為該作品不僅貼近學生生活,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現出來,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藝術價值,讓學生的美育素養在欣賞演出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納蘇弦歌》的成功巡演,既是對《通知》中提出的“藝術實踐活動普及行動”舉措的貫徹落實,也是一場展示非遺和提升美育素養的藝術盛宴。

  不同地區的非遺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且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學生對當地非遺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對當地歷史、傳統、習俗等內容進行再認識,還能通過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學生學習其他地域的非遺,有助于拓寬視野,探索其他地域文化的奧秘。如《納蘇弦歌》的公益性巡演,不僅展現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觀眾還在音樂中體會到了納西族人民對先祖的緬懷之情和對當下美好生活的贊美,并對納西族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喜悅之情產生強烈共鳴。

  學校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將非遺和技藝滲透到教學中,既塑造了學生品格,弘揚了中華精神,也為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貢獻了美育的力量。

  共鑒碩果

  以非遺增強文化認同

  《通知》提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的指導思想。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才有堅定的文化自信。非遺體現了一個地域、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和民族精神,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行為準則和審美標準,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也是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

  在新時代背景下,非遺與美育的有效結合,不僅僅是老一輩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更是一種文化與文化的對話交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非遺的美學價值,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強化藝術創造力,為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奠定了堅實基礎。

  非遺與美育的有效結合,不僅是對特定藝術形式的學習,更是對地方歷史、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學習,對于加深學生對家鄉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的認同感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非凡。

  2024年7月,“多姿多彩·歌韻家園”——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少數民族聲樂表演骨干人才培訓”匯報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演。在本次音樂會上,學員們表演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充分展現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民族音樂,學員們以歌聲為紐帶,讓觀眾領略了祖國各地豐富的音樂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演出尾聲,一首《我愛你,中國》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蓬勃力量,把全體人員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推向高潮。

  非遺在美育中得以持續傳承,而美育則在非遺中浸潤生長。非遺之花在美育浸潤教育中綻放異彩,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創新,又是對美育內涵的豐富和提升,是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協作發展。新時代,在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變革下,通過開展非遺美育浸潤行動,不僅有利于增強年輕一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磅礴力量。

  (作者崔玲玲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鄒莉娟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15日 第0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91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不卡| 91精品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91精品国产免费入口|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 日本精品不卡视频|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99视频全部免费精品全部四虎 | 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免费了| 男女男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 国产女精品视频在ktv|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av东京|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精品自在线拍|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99|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 久久精品隔壁老王影院| 亚洲精品天天影视综合网 | heyzo加勒比高清国产精品| 狠狠综合视频精品播放|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这里只精品99re免费|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