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科技人才的使用上,應該進一步破除“怕”的思想。
不要怕年輕人經驗少,“初出茅廬”的另一面是不拘泥傳統、敢于創新。這正是科研取得突破的路徑之一。
不要怕年輕人干不好,先給機會干起來再說。很多大科學家不也是邊干邊成長起來的?
不要怕年輕人出錯,有錯漏及時督促改進,邊完善邊創造,不斷攻堅克難,努力取得成功。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奮進的新時代、創新的新征程,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發光,膽子大點又何妨!
——摘自中國科學報《青年科技人才使用,膽子大點又何妨》
得青年者,得未來。培養造就青年科技人才,對建設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意義重大。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全方位、多渠道破解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中的煩惱”,給予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讓青年才俊心無旁騖促進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
——摘自人民論壇網《釋放青年科技人才“磁場效應”》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發展,就要給青年人“壓擔子”,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不可或缺,要營造包容的環境,讓他們敢于探索、不懼失敗。科研創新是一場艱難的跋涉,最需要心無旁騖。為此,要落實青年科技人才減負舉措,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同時完善薪資、醫療、子女入學等方面的保障,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摘自“中國教育報評論員快評”《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要推動校企合作,加強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可以縮短學生學習年限,支持青年人才在30歲到40歲黃金期產出成果。
要完善分層分類人才培養體系。建議教育部門委托相關高校和領軍企業成立人工智能教學指導委員會,就人工智能本體、場景應用、系統集成、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面向基礎研究層、技術層、應用層等不同人才需求,指導完善培養方案。
——摘自中國教育報客戶端《方守恩委員:加強AI人才培養,支持青年人才在黃金期產出成果》
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資助率與資助強度,同時延長評價周期,以中長期評價為主,減少短期頻繁評價。年輕科研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為他們創造更加寬松的科研環境,讓他們能夠專注于真正有意義的研究。
——摘自中國新聞網《楊金龍委員:青年科技人才的“減負”與“賦能”》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7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