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文化力量,共譜育人新篇。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注重以文化人,近年來在“三化”“三有”“四提”“四法”上著力,打造校園文化特色,推進文化育人縱深發展。
促“三化”營造美好校園環境
自然環境園林化。學校借鑒江南園林的構筑方法,順應地勢水域而建,藏山納水,加大投入美化校園環境。校園道路、樓宇以婺學元素和辦學愿景命名,圍繞辦學特色和學子成長成才主線打造景致小品;創設千米紅色文化長廊,設計學校文化識別系統,編撰文化讀本,文明文化雙推進建設文明校園;加大信息化校園建設力度,營造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融合的文化氛圍;加強環境氛圍營造,涵養出教學文化、宿舍文化、社團文化、創新創業文化、校友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
人文環境多元化。學校注重把握重要節點,厚植師生家國情懷,持續開展“五四”宣講、“青春心向黨”、“青春護旗”、“一二·九歌詠比賽”等系列愛國榮校活動;通過校園儀典濃厚人文氛圍,如每年舉行開學第一課、教師節入職宣誓、“青春別樣紅”畢業典禮等,向師生傳遞學校精神;每年開展經典誦讀、金湖詩會、圖書漂流等文化活動,開展“雙百雙進”“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青年大學習”“四進四信”“與信仰對話”等主題教育活動,以豐富多樣的活動提升學生素養。
“一院一品”特色化。學校連續12年開展“一院一品”品牌培育活動,實現了二級學院文化品牌全覆蓋。各二級學院結合各自專業特點,創新活動載體,形成多個文化精品。
重“三有”提升隊伍能力素質
理論學習有深度。從“干部—教師—學生”三個層面推進政治理論學習,以夜學、聯學、巡聽等形式抓好干部學習,落實教師每年政治理論集中學習40學時規定,通過業余黨校、主題團日、“書記校長有課”等形式覆蓋學生學習。積極打造一個黨建館、一個師生理論宣講團、一個校地共建的新媒體工作室、一個金湖大講堂、一條文化長廊“五個一”學習工程,確保理論學習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
能力提升有力度。建好馬克思主義學院,配齊配強專職思政教師隊伍,成立思政課程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和研究中心,明確教師任務體系,不斷提升思政教師綜合素養。建好示范性教師發展中心,實施分層分類的教師培養培訓和分類考核評價,每年舉辦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開展主題教研活動,全方位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素養培育有溫度。堅持立德樹人,將公民道德建設融入“三全育人”,通過課堂教學、文化活動、環境營造不斷滲透公民道德教育,涌現出全國模范教師、省首席技師以及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團中央踐行工匠精神先進個人等優秀師生典型。
用“四提”激勵師生自強自信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學生技能水平和工匠精神培養,學校近三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總數、獲獎學生數位居全國第一,先后獲評國家級首批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國家級眾創空間。
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教育教學改革,近年來,學校獲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16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全國教材建設獎一等獎2項,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4門。
提升社會服務成效。服務東西協作,對口支援西昌幼專等十多所中西部院校,精準支援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就業工作,彰顯了高水平學校的擔當;服務技術創新,充分發揮院士、“國千”、“省千”等頂級技術力量,聚焦區域重點產業,聯合開展“卡脖子”難題攻關,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36項,省部級項目436項,授權專利2500余件;服務產業發展,發揮技能領軍人才、科技特派員等技術力量,面向中小微企業,年開展技術服務200余項,技術服務到款4300余萬元。
提升學校口碑形象。不斷增強社會影響力,成為全國高職唯一全部入選“服務貢獻、育人成效、國際影響力、教學資源、實習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7個“50強”的學校。
施“四法”培樹校園文明新風
“平安校園”合力做“加法”。重視平安校園建設,重要節點實行校領導住校值班制,落實“校領導—中層干部—科職干部—輔導員”四級值班制,全力保障校園安全。架構完善一個工作體系、建立一套預警機制、織密一張管理網絡、健全一套保障機制的“四個一”平安校園建設機制,定期開展隱患排查,并以“網格化”落實校園安全管理。
“智慧校園”著力做“減法”。積極打造“數字校園”,按照“完整準確、互聯互通、安全可靠”的原則和“最多跑一次”的要求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堅持線上線下相融合,對涉及量大、涉及部門多的校務服務事項進行簡化和優化,實現校園服務一站通、一網辦。
“文明校園”傾力做“乘法”。開展“金職在行動”網格化志愿服務,全校教職工注冊志愿者超1000人,全校注冊青年志愿者超2.5萬人,推進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對接社區文明共建工作,組織志愿者年參與志愿活動超5000人次,助推金華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清廉校園”大力做“除法”。推進廉政文化進校園,開展廉政主題教育、現場警示教育、提醒談話教育、應知應會廉政知識測試等系列活動,引導師生自律修身,戒除不良習氣,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金華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8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