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后,我閱讀了李瑞華、樊啟鵬關于此部片子的成長訪談錄《不一樣,也沒關系:〈我不是笨小孩〉成長訪談錄》(中國紡織出版社),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多年來,我一直在普通大學的教學一線,看到了太多孩子的生命成長路徑,深深感受到單一評價標準對他們的傷害和束縛,感受到應試教育對年輕人生命力的磨損和消耗。如果要改變這種現狀,從感性上帶來更多的觸動,形成一種情緒的共鳴,進而導致變革行為的發生,可能需要對個體生命的呈現、對另類孩子的看見,以及對諸多差異的尊重。從這個角度看,《不一樣,也沒關系》,恰恰以真實、豐富的生命圖景,聚焦“閱讀障礙”孩子這一特殊而龐大的群體,通過三個孩子的多維訪談,承載了對于教育“多元標準”的向往和深思。它既是一部耐心、誠摯而又充滿教育道義的田野記錄,“更是一本關于成長、接納、療愈、打破自我認知邊界的書”。
本書主要針對《我不是笨小孩》中三位主角校校、群曉、若汐的相關當事人展開訪談。相比紀錄片拍攝的時空限制,這本書動態記錄了他們的成長,呈現出了“閱讀障礙”孩子獨特的精神領悟力和生命的開闊可能性。
校校動手能力強,喜歡木工,他對未來的生活場景有具體設想,“我想過天天做木工的生活,然后我就去看會兒電視,吃比薩,然后休息,然后繼續干”。他堅信“上天給了我一個缺陷之后,會在另外一個地方給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可以走得更遠”。親歷確診“閱讀障礙”后的各種生命遭際,校校坦言“我根本不在意閱讀障礙這件事情,我覺得這只是人生的一個小坎兒”,足以見出他內心的強大和生命的韌勁。
群曉是一個敏感而又喜歡內省的孩子,他在2018年的訪談中,還認為自己“無時無刻不感到挫敗。只要自己在平均線下,或者剛剛抵達平均水平線,沒有超過其他人很多,我就會挫敗感十足,產生悲觀的心情”。到2021年,他已經意識到“條條大路通羅馬,我想讀我熱愛的、我喜歡的、有用的”,“我認為每個人存在即有價值”,這種認知的轉變,同樣折射出他內心的強大和生命的韌勁。
若汐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幕,是她一直渴望有一張獎狀,在學校無法獲得滿足后,媽媽給她頒發了人生中的第一張獎狀。她在2020年的訪談中提出,“如果考試考不好,同學可能就會嘲笑我,他們就在背后小聲地鼓掌”,平靜敘述的背后,反映出以成績為導向的單一應試標準對人傷害。讓人欣慰的是,若汐在家人、親友的理解和陪伴下,對人生的認知越來越豐富,她小小年紀就已領悟“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
三個孩子遭遇“閱讀障礙”的經歷,讓我看清了一個基本事實:如果將生命當賽道,用一場場考試去丈量孩子們生命的質量,那么賽道自然是越平坦越好,拐角越少越好。然而,真實的人生卻不是這樣的,在不同的節點,人生必然出現很多拐角,而出路和異樣的風景,往往就在拐角處。“閱讀障礙”如果放置在應試的賽道,自然是導致失速的障礙,但如果放置在人生豐富而復雜的路網中審視,不過是生命歷程中的一個平常拐角。三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充分說明,如果能有更多元的評價標準,他們人生拐角處的風景就不會被遮蔽。
“閱讀障礙”不是病,恰如樊啟鵬所言:“閱讀障礙只是人身上的一個特點,只不過恰好這些孩子在面對應試教育時,他們的短板被放大了。”《不一樣,也沒關系》以生動的案例讓我堅信:對人的成長而言,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每一個孩子自帶智慧和靈性,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如果能確立更為豐富和科學的標準,不一樣,當然沒關系。“不一樣”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他們同樣孕育著充沛的情感力、生命力和創造性。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7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