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從信息流到智能傳播:

如何解析傳播新范式

發布時間:2025-05-07 作者:郭全中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智能傳播學:技術原理與應用研究》 張洪忠 王袁欣 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破解算法迷思:超越技術工具的深層變革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如同一股看不見的潮流,正在悄然重塑信息傳播的版圖。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種新的進化力量,滲透進傳播的每一個環節,改變著信息的生成、流動和接收方式。傳統的傳播模式正被智能技術重新編織,算法驅動的傳播體系逐步取代線性的信息流動方式,讓內容的分發更加精準、更加個性化,也更加不可預測。

  在智能技術深刻重塑傳播秩序的當下,《智能傳播學:技術原理與應用研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以工程思維破解算法迷思,創新性地從傳播學的角度解讀智能技術。張洪忠教授團隊構建的“技術—傳播”雙螺旋分析框架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通過這一創新框架,作者成功地將原本晦澀的算法黑箱轉化為更加直觀和可理解的傳播圖景,使得技術的復雜性不再是閱讀的障礙,而是深入理解傳播現象的鑰匙。本書在系統地闡述智能傳播的技術原理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學界和業界的最新研究進展,為讀者展示了智能傳播的多維圖景。

  書中對不同的智能應用技術進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技術背后的深層意涵,也警示了其潛在的風險,提醒我們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捷與效率的同時,也要警覺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作者通過豐富的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智能傳播技術在現實中的應用,為數字文明時代的傳播學研究確定了可驗證的知識增長點,推動了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進一步探索。

  智能傳播的全景透視:從技術原理到社會影響

  在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滲透新聞傳播行業的今天,許多人誤以為智能傳播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是“讓技術來傳播信息”。但實際上,智能傳播已經成為驅動媒介生態、社會文化以及人機關系深層變革的動力。在第一章的緒論部分,作者系統梳理了智能傳播的發展脈絡,從新技術如何深度融合內容生產,到人機協作關系的重塑,再到道德、法律、教育等多維度的挑戰,智能傳播所引發的問題遠遠超出了技術本身。這意味著我們一方面要從工程和計算的角度去理解智能傳播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要將其放置在社會、文化和倫理的框架下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本書詳盡講解了推薦算法、機器學習的技術原理,還進一步剖析了算法如何影響新聞分發、信息搜索、社交媒體互動等具體傳播實踐。同時,作者深入探討了算法所帶來的社會挑戰,例如數據霸權、算法偏見、信息“過濾氣泡”等。算法并非中立的工具,它塑造著人們的認知方式,甚至影響社會輿論的走向。因此,智能傳播的發展不能只依賴技術優化,還需要倫理規范的約束與政策規制的引導。

  本書在“模式識別”部分介紹了匹配識別、結構識別等核心技術原理,并梳理了模式識別從文本處理擴展至圖像識別、視頻分析的演進歷程。這項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新聞生產、廣告投放、用戶行為分析等領域,但其發展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大模型在文本生成方面已達到較高質量,但在視頻生成與處理上仍存在穩定性問題,畫面內容難以精準控制。此外,模式識別帶來的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在數字化浪潮中,如何處理公眾數據安全,如何做到在技術發展與社會利益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數字時代智能傳播治理的重點問題。

  機器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一直是新聞傳播學界關注的焦點。從最初因程式化、生硬的文風飽受批評,到如今逐步滲透到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機器寫作的演變展現了智能傳播技術的巨大潛力。本書系統探討了大數據與模板訓練如何推動新聞報道的自動化、精準化,讓機器從單純的信息整合者,向更具靈活性的內容生產者進化。

  技術的進步極大提升了新聞生產的效率,尤其在數據新聞、體育報道、財經分析等領域,機器寫作展現出處理海量信息的獨特優勢。然而,正如書中所強調的,技術在優化傳播方式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關于新聞真實性、內容透明度、算法操控的倫理討論。傳統新聞報道不僅是對事實的客觀呈現,更承載著記者的價值判斷與社會責任。記者通過深入采訪、實地調查,帶入自己的觀察和洞見,使新聞報道不僅僅是信息的羅列,更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度解讀。而機器寫作,即便能夠高效生成內容,卻始終難以具備人類記者的社會洞察力。

  隨著機器寫作技術的成熟,新聞從業者的角色正經歷深刻的轉型。未來,記者不僅需要具備敏銳的新聞判斷力,還需要掌握技術工具。新聞的未來,或許不是人與機器的對立,而是二者的協同共存。在智能新聞生產的浪潮下,如何在效率、真實性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正如張洪忠教授在后記中所言:“信息流在哪里,傳播學就在哪里。”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技術與傳播融合的核心所在。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的社會中,信息流的形態決定了傳播模式的演進,而智能傳播正是在這一浪潮中應運而生的,站在了技術發展的最前沿。從理論到實踐,從技術原理到社會影響,本書梳理了智能傳播的廣泛應用,同時也揭示了其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智能傳播的概念仍在不斷發展和完善,本書為學術界和傳播從業者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思考框架。它不僅引導我們探索智能傳播的前沿趨勢,也促使我們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始終保持對社會倫理和公共責任的警覺。未來,智能傳播的發展方向或許不僅取決于技術的突破,更取決于我們如何在技術與人文、效率與公平、創新與責任之間找到最優解。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7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国产精品成人小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18禁 |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新区|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国产va免费精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国产精品三级国语在线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蜜臀91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色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卡1卡2卡区别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91麻豆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盛宴在线观看|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久草热久草热线频97精品| 九九九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久9久9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亚洲国产精品lv|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