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重慶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重慶市北碚區縉云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
孩子們觀察草莓生長情況。
孩子們合作采桑葚。 幼兒園供圖
問題來了
區域游戲時,經常一起玩的三個小朋友在小超市扮演著收銀員和顧客,玩得不亦樂乎。小溪也想要加入游戲,便鼓起勇氣走到她們身邊輕聲說:“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作為游戲發起者的桐桐卻噘起了小嘴巴說:“不行,我們人已經夠了,不和你一起玩。”心思細膩的小溪聽到拒絕后,露出了失望的表情,悶悶不樂地去了別的區域獨自游戲。
孩子在社會交往中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相比替孩子解決問題,教孩子坦然面對并積極行動則更為重要。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如何引導孩子面對這種情況呢?
—— 一位幼兒園教師
專家觀點
幼兒園游戲場域中的每一次社交碰撞,都隱含著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提出上述問題的教師擁有細致的觀察能力,充分體現了對幼兒切身感受的關心。實際上,那些看似隨意的玩具爭搶、角色分配等分歧,背后是幼兒邊界意識與協作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當“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的詢問遭遇拒絕時,幼兒眼中閃動的不只是瞬時的失落,更折射著人際交往建構的黃金契機。
1
交往遇挫是幼兒
社會化發展的“試金石”
一線教師能關注幼兒在游戲中遭遇同伴拒絕的行為,并思考如何正確引導,是有價值的。交往遇挫本質上揭示了幼兒社會化進程中的核心矛盾。3—6歲幼兒思維模式具有鮮明的“自我中心主義”特征,案例中桐桐拒絕小溪加入的行為,實質上是其對“游戲主導權”的維護——通過控制參與者數量,確保既有游戲流程,如收銀方式、角色分工等不被打破。這種拒絕并非出于人際排斥,而是因為游戲框架已通過前期協商確立,新成員的加入可能引發角色混亂,這對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兒而言是不小的威脅。
被拒絕的小溪從主動邀請到退縮回避,揭示了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典型困境。小溪鼓起勇氣發出邀請,說明其已具備基礎社交主動性,但面對拒絕時缺乏應對策略,反映出其“社交彈性”尚未建立。這種能力斷層若未獲引導,可能導致兩種極端傾向:一是過度自我歸因,如“他們不喜歡我”,形成退縮型人格;二是采取攻擊性策略,如搶奪玩具、破壞游戲,演變為問題行為。
教師要認識到,交往遇挫本身具有積極意義,它使幼兒在矛盾沖突中學習協商、妥協與創新。教師在此類事件中常陷入雙重矛盾:直接干預能快速平息沖突,但可能剝奪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完全放任有利于幼兒自主,但可能固化錯誤認知。因此,教師要把握正確的介入時機,采用適宜的方式,如“啟發式提問”“商議性解決”。
2
被拒經歷是塑造
健全人格的“隱性課程”
正確處理游戲中的交往遇挫事件,對幼兒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其價值超越了即時沖突解決本身。
首先,這是幼兒構建健康自我認知的關鍵轉折。當幼兒理解“被拒絕不等于被否定”,就能逐步形成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避免將具體情境的失敗泛化為對自身人格的懷疑。教師若能引導其理解情境性因素,如角色已分配、空間有限等,則有助于建立“我的價值不取決于單一事件”的健康認知。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可幫助小溪分析:“桐桐說人夠了,是因為收銀臺只有一個位置,并不是她們討厭你,不想和你玩。”
其次,此類事件為培養幼兒心理彈性提供真實情境。有研究發現,經歷過中等強度挫折的幼兒更擅長用理性調節情緒。而那些被過度保護的幼兒,就像從未經歷過風浪的船只,稍有波濤就會傾覆。因此,恰當的失敗體驗反而能強化幼兒心理韌性。關鍵在于幫助幼兒建立起新的認知框架——把“我不行”轉化為“我發現了新的改進點”。在幼兒園中,我們時常會組織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比如“徒步登山”“陽光杯體育大會”等,讓幼兒在安全的環境中去經歷挫折和克服困難。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學習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如何在失敗后重新振作,這種心理彈性是他們未來面對更大挑戰時的重要心理基礎。
最后,社交困境是幼兒學習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實踐場。面對社交困境,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不同的解決策略,如新增角色、等待時機、另啟游戲等。在一次建構游戲中,中(2)班的希希想要加入其他小朋友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城堡搭建游戲,但被拒絕了。于是,希希觀察了一會兒,發現他們還需要一些裝飾材料,便主動提出可以幫助尋找材料,從而順利融入游戲。這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重要的社交技巧。
3
構建“預防—介入—轉化”
三維支持系統
認識到交往遇挫的教育價值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體系。教育者需要構建一個涵蓋“預防賦能—適時介入—長效轉化”的三維支持系統,既要在日常活動中埋下幼兒社會情感學習的種子,又要在沖突現場鋪設解決問題的階梯,更需通過環境與機制讓成長經驗沉淀為終身能力。
首先,預防性賦能需滲透于日常活動中。一是開展社會交往活動。教師在活動中通過創設具體問題情境,引導幼兒識別情緒、用適當的方法表達情緒以及解決相關問題。二是進行區域游戲模擬。教師可以創設“社交預演區”,用情境卡牌游戲模擬多元場景,引導幼兒掌握觀察游戲狀態、提出角色創意、尊重群體決定等社交策略。三是借助主題繪本學習。例如,繪本《被拒絕也沒關系》《小兔子學溝通》等,可以幫助幼兒緩解情緒,區分“行為拒絕”與“人格否定”,建立“被拒是游戲需要,不是我不夠好”的認知框架。
其次,適時性介入需把握引導藝術。當拒絕事件發生時,教師可以實施“腳手架式引導”。首先幫助幼兒識別情緒:“小溪現在心里很難過,對嗎?”繼而通過開放式提問啟發思考:“除了收銀員,超市還需要采購員整理貨物嗎?”若群體堅持拒絕,則引導被拒者發現替代選項:“美工區正在籌備畫展,需要一位色彩顧問,這個工作需要特別細心的小朋友。你想去試試嗎?”這種引導既不破壞原有游戲秩序,又為幼兒鋪設解決問題的階梯。
最后,長效性轉化需形成教育閉環。教師可以實施勛章激勵計劃,當幼兒自主運用策略化解沖突時,授予特制勛章并邀請其分享經驗。同時,教師還可以構建家園共育鏈,通過家長會、電話溝通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傳授“四步回應法”:第一步,識別情緒,共情表達,如“媽媽看到你很難過”;第二步,重構認知,幫助幼兒明晰問題所在,如“他們可能需要先完成這個游戲”;第三步,策略討論,聚焦問題解決,如“我們想想有什么辦法”;第四步,強化自信,肯定幼兒,如“你主動邀請的樣子特別勇敢”。
交往遇挫不是需要消除的“教育事故”,而應被珍視為促進幼兒發展的“成長階梯”。作為教育者,我們既要成為敏銳的情緒翻譯者,幫助幼兒理解被拒絕背后的本質,更要成為智慧的策略引導者,通過系統化的支持體系,讓每個幼兒都能在人際碰撞中淬煉出“被拒絕后依然自信,遇挫折時敢于創新”的品質。這既是學前教育的專業擔當,更是對生命成長規律的深度敬畏。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08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