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從街頭巷尾的業余賽事到校園里的班級聯賽,從全國總決賽的領獎臺到課間操跳動的籃球方陣,籃球早已超越競技范疇,融入北京市密云區的教育肌理與社會生活。這個人口僅50余萬的生態涵養區,構建起兼具普及廣度與競技高度的籃球育人體系,書寫了郊區體育特色發展的鮮活樣本。
沃土深耕
籃球特色的基因傳承與體系構建
密云的籃球基因,深植于市井街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機關廠礦的籃球聯賽點燃了區域熱情,街頭球場的歡呼聲滋養了一代代愛好者。如今,周末的城區公園時常舉辦街頭籃球挑戰賽,農民籃球隊曾斬獲全國第五名,最近又斬獲“村BA”北京賽區冠軍。這種全民熱愛為校園籃球提供了天然養分:密云二中籃球隊36年來32次斬獲北京市冠軍,培養出30余名國家一級運動員;果園小學女籃2023年奪得全國小學生籃球聯賽亞軍;密云三中、密云七小等校的賽事成績常年位居市級前列。
專業體系的搭建讓熱情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動能。據密云區教委副主任尹玲玲介紹,密云區教委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體教融合”為原則,構建起“124”重點校體系:1所高中(密云二中)、2所初中(三中、六中)、4所小學(果園小學、七小等),形成“小初高”一條龍培養鏈條。在課程層面,全區統一編寫《密云區中小學籃球教學訓練綱要》,要求各校每周開設1節籃球課,小學階段側重興趣培養,初高中強化戰術與競技能力。果園小學的《籃球基礎教程》細化到每學期16課時,密云三中開發的《追夢少年》籃球操已升級至3.0版本,成為大課間的“活力符號”。
資源整合是郊區籃球教育的破局關鍵。面對場地與師資的雙重約束,密云各校用創新思維打開了空間——面對場地短缺,密云三中將閑置鍋爐房改造為球館,六小與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密云中學共享毗鄰場地。師資上實施“走教制”,密云三中教師常振海交流至山區太師莊中學,竟帶出闖進全市八強的女籃隊伍。“招聘優先保障體育教師,尤其側重籃球專項。”尹玲玲介紹,區政府每年800萬元專項資金以“基本補助+績效獎勵”機制精準投放,激活學校內生動力。
賽事革新重塑參與生態,讓每個學生都能摸到籃球。密云三中的班級聯賽中,每個班派出男女各3支隊伍,全員貢獻積分。“過去只有體育生能上場,如今每個孩子都能在賽場上找到價值。”常振海說。規則的革新帶來了育人生態的改變,在密云二中,“5+2”培養模式形成閉環:工作日校內訓練,周末選拔全區尖子集中提升。小學生郭子琦每周六都會來到二中,在高中生的帶動下打磨技術,回到學校后又成為帶動同學的“小教練”,這種梯度培養體系覆蓋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各個學段。
育人密碼
在球場上寫就人生底稿
籃球帶來的改變,遠不止獎杯和數據。
規則意識的啟蒙,比勝負更重要。在果園小學“百隊杯”班級聯賽中,三、四年級采用4人制,五、六年級為5人制,每個班級男女各派出3支隊伍,80%的學生能參與其中。比賽評分不僅看勝負,還納入隊徽設計、攝影報道等環節,讓學生理解“尊重規則比贏得比賽更重要”。密云三中的班級聯賽中,初一年級設定點投籃等趣味賽,初二側重4對4對抗,初三開展實戰聯賽,校隊隊員擔任裁判助理,在執裁中學會公正與責任。
規則之外,籃球更教會學生如何融入集體。密云七小的“籃球文化節”設計了“三人兩足運球”等項目,讓學生在協作中體會“1+1>2”的道理。密云二中的訓練場上,“學長帶學弟”是傳統:高年級隊員會主動幫低年級隊員糾正投籃姿勢,寒暑假的校友交流賽,退役隊員回校分享CBA賽場上的拼搏故事。這種傳承讓團隊精神跨越學段,從果園小學女籃奪得全國亞軍時的互相擁抱,到密云三中男籃逆轉獲勝后的歡呼流淚,籃球教會學生“個人閃光離不開集體支撐”。
針對“訓練影響學習”的擔憂,各校形成科學平衡機制:密云二中實行“積分制管理”,隊員課堂表現、成績波動與上場時間掛鉤,在每晚7點后的免費晚餐時間,安排教師為隊員補習;果園小學通過“考級制度”,將籃球技能與學業評價銜接,確保學生“打球不偏科”。
數據印證了成效:密云區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90.6%,籃球項目在體育中考中的滿分率達90.5%,遠超其他球類;多人憑借籃球特長考入清華、廈大等名校。很多學生即使未走專業道路,賽場上練就的抗壓能力也成為他們大學深造或職場打拼時的優勢。
文化賦能
從校園特色到區域認同
走進密云七小,七彩籃球伴著孩子們的笑聲在球場上跳躍;密云三中的“籃球名人堂”里,歷屆隊員的照片與事跡激勵著學弟學妹;密云二中的32座北京市冠軍獎杯訴說著輝煌——籃球已成為密云的“文化圖騰”。
校園文化浸潤讓籃球融入日常。密云七小的跨學科融合課程別出心裁:數學課測量球筐高度,語文課寫賽事報道,美術課設計聯賽LOGO,連音樂課都在創編加油歌。密云三中的“我與籃球的故事”征文、攝影賽,收集到近千份作品。這種“全方位滲透”讓不愛運動的學生也能找到參與感,由“小胖墩”們組成的“花式籃球隊”,在CBA開幕式上表演運球絕技,收獲了比勝利更珍貴的自信。
社會聯動拓展讓籃球突破校園邊界。密云區教委聯合區體育局開展籃球特色區創建,“夜戰檀州”等品牌賽事吸引數千人參與;區融媒體中心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推送校園賽事集錦。更深遠的是,籃球成為連接校家社的紐帶:密云七小的家長籃球隊與校隊友誼賽、果園小學的“籃球嘉年華”親子游戲,讓“運動健康”的理念走進家庭。家長在協作中理解了“體育不是單方面要求孩子,而是家庭共同成長”。
精神傳承賦予籃球更厚重的意義。密云二中邀請退役隊員分享成長故事,詮釋籃球精神;果園小學的“籃球小明星”文化墻,記錄著普通隊員的進步軌跡。這種傳承讓籃球超越運動——它是密云生態涵養區“三生教育”(生命、生態、生活)的鮮活載體,是培養“陽光、自信、堅韌”少年的有效路徑。
“我們發展籃球,不僅是為了獎杯,更是為了讓每個孩子在籃球中學會協作、懂得擔當,成為終身運動者。”密云區教委主任楊福軍說,持續擦亮籃球這張亮麗名片,也是推動北京“體育八條”以及“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二十條”落地、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引擎。
燕山南麓,潮白河畔,密云區正以小小的籃球為媒,書寫著新時代素質教育的生動實踐。
①密云三中“追夢”籃球冠軍班級賽。
②我們勝利啦!密云區果園小學學生為場上隊員助威。
本文圖片均由密云區教委提供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