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新學期伊始,家長們的“開學焦慮”又成了熱點話題。從反復核對開學資料的“強迫準備”,到購物車里塞滿姓名貼、錯題本的“過度囤貨”,再到張口閉口“鄰居家孩子”的“盲目攀比”,不少家長如同被無形的鞭子驅趕,陷入“越準備越慌,越對比越急”的怪圈。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通常表現為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事件感到擔憂、緊張、不安,甚至伴有生理上的不適。一般來說,焦慮是正常的心理現象,其本質是想要通過可控的行為緩解對未知的擔憂。家長只要將焦慮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在心理學上便具有積極意義;若焦慮超出合理范圍,則極易對家庭氛圍和孩子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焦慮的根源并非開學這件事本身,而是家長在教育中失去了主見——既沒有樹立對孩子的合理期待,把不準孩子的成長節奏,也找不準自身的角色定位。一些家長的開學準備,看似細致周全,實則是用身體的勤奮掩蓋思想的懶惰;口中高喊“為了孩子好”,實則忽略了準備工作的核心——是否貼合孩子的實際需求。如同給植物澆水,適量灌溉能讓其茁壯成長,但若是不分時段、不顧土壤干濕一味猛灌,只會讓根系腐爛。
現實中,不少家長的焦慮源于怕孩子落后,于是將超前預習當作救命稻草,逼著剛上小學的孩子提前學完半學期課程,或是拿“別人都會,就你還不會”的話語施壓。這種做法如同給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套上跑鞋,強行催促奔跑,不僅容易讓孩子摔倒受傷,更會讓他們心生抵觸。
科學規劃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為孩子搭建成長階梯,避免用超前透支替代循序漸進。幼兒園階段,重點是幫孩子建立“分離安全感”,通過模擬入園流程、分享校園趣事,讓孩子對新環境充滿期待;小學階段,核心是培養時間管理意識,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課后作業+玩耍”的時間表,而非一味追求超前學習;中學階段,更應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學習,而非家長全程包辦。當規劃貼合孩子成長規律,家長便不會再被攀比心裹挾,而是能陪著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在合適的階段做合適的事。
部分家長把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轉化為對孩子的過度掌控——反復檢查孩子的書包、不停叮囑學習注意事項,這不僅消耗家長自身的精力,更會將焦慮傳遞給孩子,形成“家長焦慮—孩子慌亂—效果糟糕—家長更焦慮”的惡性循環。這就像兩個綁在一起的人走鋼絲,一方因恐懼不停搖晃,另一方也會跟著失去平衡。
其實,科學規劃的本質是家長從“掌控孩子”轉向“管理自我”,用“有序節奏”替代“無效內耗”。所以,家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一方面,接納“不完美準備”,明白沒有任何準備能做到“萬無一失”,孩子的適應能力遠比家長想象中更強。另一方面,用積極行動釋放焦慮,比如把與其他家長攀比的精力轉為理性交流教育經驗。當家長能以有序節奏、平和心態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不僅能讓自己擺脫焦慮的困擾,更能為孩子樹立“從容應對未知”的榜樣。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非短時間的沖刺。家長若是陷入習慣性的攀比和擔憂,焦慮便會如影隨形、無處不在。開學焦慮、畢業焦慮、升學焦慮、就業焦慮、婚姻焦慮……焦慮的家長,時時處處作繭自縛;而不焦慮的家長,早已陪伴孩子輕裝上陣。
開學本應是充滿期待的新旅程,而非讓家長焦慮叢生的攻堅戰。當家長學會用合理期待看待孩子成長,用做好本分界定自身角色,便會發現焦慮不過是缺乏科學規劃的產物。有主見、懂規劃的家長,不會被外界的聲音裹挾,不會因未知的擔憂慌亂,而是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樣的人”“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并據此明確“我該做什么”“按什么節奏做”。教育的訣竅,從來不是家長用焦慮為孩子鋪路,而是用從容陪伴孩子前行——有主見,自然不會焦慮;有規劃,方能行穩致遠。
(作者系《四川教育》主編)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5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