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應成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一條主線
■把偉大抗戰精神更好地融入日常,是重要的教育課題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45年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戰敗投降,中國人民以精誠團結的民族凝聚力、越戰越勇的強大戰斗力,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后,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鐵與血、炮與火的歷史淬煉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八十載彈指一揮。
當年積貧積弱、任人欺凌的舊中國,如今早已換了人間。今天的中國,綜合國力穩居世界前列,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14億多中國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豪邁姿態,行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但放眼世界,戰爭的陰影依然存在,地區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人類又面臨抉擇。正因如此,全體中國人民應當有居安思危、以武止戈的現實危機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歷史使命感,時刻銘記偉大抗戰精神的內核,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強大的凝聚力,捍衛世界和平,維護祖國繁榮統一大好局面。
青少年肩頭擔負著國家的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局能否得到有效維護,需要一代代中國人民的接續努力,必須保證青少年握緊歷史的接力棒,將偉大抗戰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教育工作者應把好方向盤,堅持把偉大抗戰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應當成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一條主線。
國雖大,忘戰必危。
今天的青少年生長在祖國繁榮昌盛、物質條件豐富、精神生活充盈的好時代,相比于先輩,他們吃苦較少,社會閱歷較簡單,對國際環境的復雜性了解不足。尤其是80年前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距離他們較遠,導致其可能了解不多、感悟不深,因此很有必要在教育全過程的各個階段,將偉大抗戰精神融入課堂、融入教材,最終融入他們的靈魂深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相比于知識的傳授、疑惑的解答,作為教師,更重要的責任在于傳道。而如何把偉大抗戰精神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學,應當成為他們履行好傳道職責的重點所在。
“五育”并舉,德育居首。
德育的重心,在于厚植青少年愛黨愛國的真摯情懷,在于培養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決心和信心。教師被譽為靈魂的工程師,廣大人民教師應立足于把偉大抗戰精神從抽象的符號,轉變為更容易為當下青少年所接受的內容和形式,摒棄照本宣科,善用影視資料、虛擬現實、情景模擬等現代手段,讓一段段歷史活起來,讓一位位英雄人物從課本中“走出來”,從而塑造一個個有著深厚家國情懷的堅強靈魂,培育一批批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中華健兒。
相比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是傳承偉大抗戰精神的第一課堂。讓孩子從小接受偉大抗戰精神的熏陶,樹立愛國情、報國志,是廣大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講好革命家史,引導孩子閱讀抗戰相關書籍,在清明節、抗戰勝利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走進烈士陵園緬懷先烈……都有助于將偉大抗戰精神融入孩子的精神血液。
安不忘危,盛必慮衰。唯有銘記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壓迫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史,才能讓今天的青少年學子擁有更加長遠的歷史眼光,更加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重任,“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將“可愛的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將偉大抗戰精神融入教育日常,正是為莘莘學子引入一道精神的“活水”。
歷史承載過去,教育孕育未來。
當教育管理者善謀其政、教師善教其法、家長善導其行,在偉大抗戰精神“活水”的持續滋養下,更多胸懷家國的時代新人,必將擎起抗戰先輩留下的旗幟,成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生力軍!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5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