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濱江小學與民轉公的紹興市上虞區陽光學校組成濱江小學教育集團。教育集團的組建意在充分發揮龍頭學校的教育教學優勢和品牌效應,實現資源共享,從而促進區域內教育的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如何做成同生共長,互利發展的“真集團”是擺在集團領導班子面前必須思考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濱江小學教育集團依據兩校實情,秉著“統籌下高度自治”原則,即重大方案、重點工作、重要活動,實行總校長組織下的校級領導分工負責、項目組協同的方式推進,除此之外的日常工作實行黨組織領導的集團總校長授權下的執行校長負責制,確立了“一核六維”的項目式學校治理模式,以項目管理方式引領集團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核”指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育人目標,“六維”指以“引領性辦學文化”“聚合式黨建品牌”“素養化課程體系”“思維型生本課堂”“發展性學生評價”“學院式校本研訓”六個項目為維,從校園文化形態到課程開發課堂實踐,從領導班子管理到師生成長全方位探尋集團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治理路徑。
特色措施
集團管理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有效的引領實現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六大項目為載體,把集團內最寶貴的人的智慧積聚、共享,使兩校在教學、科研兩大教育的核心領域實現有效融通,抱團生長。
匯“專家”之智 保障高效教研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力量”,教師專業發展的高度決定學校發展的高度。濱小集團組建后,擁有了50多位區級及以上名師,尤其是集團領導班子成員都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帶頭人。集團針對校級領導群體“學科教學上有知名度、專業度”的特點,有效調動集團內“專家”資源,成立“臥龍學院”,啟動“學院式校本研訓”項目,設立各學科“第一教研組長”,即以12位校級領導各自執教的學科為點,兼任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美、體育、道德與法治教研組等學科“第一教研組長”,打通兩校區同學科教研組,聚焦“思維型生本課堂”有效引領集團教師專業發展。
與外聘高層次專家相比,集團內專家的優勢在于他們對本校的教研實際有清晰的認知,有妥協的定位,更有接地氣的指導,最重要的是能結合本集團日常開展的教研活動高頻率、近距離、長效性的指導,學科教研活動質量就得到了高品質的保障。
匯“教師”之力 強化學科實踐
2023年集團首創學科課程節,匯聚集團內名師的智慧,創構“學為中心”的教學場景,帶動所有教師以學科課程為載體,變革學教方式,把學習變成一個實踐和創生的過程,最終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以活動化課程的方式落地國家課程,以校本化實踐的形式深挖國家課程,以“項目化學習”的模式變革學教方式,強化國家基礎課程中的學科實踐。從2023年2月的“融入課程節,孕育夢才愛”科學課程節開始,一年內順利有效開展“八大課程節”,以此為抓手“學—教—評—研”四位一體,讓學科實踐從形式走向實質,實現了集團內學校的所有學科、所有班級、所有學生、所有教師都享受深耕名優教師資源后的高質量教育,成為實現濱小高質量辦學的新抓手。
八大課程節及其核心素養指向圖
2024年繼續迭代課程節的實施方案和操作路徑,將學科閱讀融入八大學科課程節,繼續深耕學科課程節,有力推動“從知識灌輸到素養培育”的學教變革,常態化落實學科實踐,使“素養化課程體系”“思維型生本課堂”項目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改革中落到實處。
匯“區域”之勢 實現五育并舉
五育并舉是個艱難且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資源支持。2024年,濱江小學教育集團根據學校育人現狀,從五育養“力”來實現學習力培養的落地成長,即以賢激“力”,以智培“力”,以體磨“力”,以美潤“力”, 以勞植“力”,進而實現學習力、道德、人格等素養的一體化培養。在集團管理層面,全員一桿槍的精神提振全員協同力,以“學院式校本研訓”提級教師專業力,以“素養化課程體系”提供資源供給力,以“思維型生本課堂”提升師生發展力,為實現五育并舉,培養鮮活的、可持續發展的完整的人提供強大的支持。
對學校來說,構建課內課后一體、校家社協同的育人體系卻是不小的挑戰。這包括基于大資源觀的資源流動和創生方面的實踐難題。而國家支持下的教育集團能調動更多更大的資源,為學生五育并舉提供有力的保障。如集團化辦學后師生規模的擴大使得區域新研學線路的開辟成了現實,與學校近在咫尺的綠城特色小鎮“江南里”的“道臺書院”、原本不對外開放的私人藏館“文房四寶博物館”成了文化傳承研學的新路線,為“以美潤力”提供了教學的著力點,而享譽全球的“臥龍集團”成了學生了解企業文化,了解科技發展和運用的研學路線,為“以智培力”“以勞植力”在實踐中也有了生發點。對學生來說,研學的內容更實在,生長更明顯。
實踐成效
集團化辦學一年多來,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績。
辦學影響力顯著擴大。集團辦學的經驗在清華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浙江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交流20余次。學校被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確定為名校長培養實踐基地。課程節做法被新華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并入選省“雙減”案例。
出版專著《三有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和《課程節——“活教育”理念下的“學教評研”》。
教師專業提升明顯。僅2023年,數十篇論文、案例在區級評比中獲獎或發表,1個課題送省參評,區級以上立項課題9項,1人自制教具獲省評比一等獎。新增教育部雙名工程名校長實踐導師、市學科帶頭人、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區專業技術人才、區名師、區學科帶頭人、區教壇新秀13人。1人獲市優質課第一名,2人獲區教師比武一等獎;獲區精品課程1個。《十里紅妝萬里情》獲得市優秀美育校本課程、市精品課程。
基于項目的集團辦學模式打破了教研瓶頸,重構了教育教學生態,變革了師生學教樣態,為集團化高質量辦學做出了具有實踐價值和意義的新探索。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