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市西湖區是教育部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區、浙江省教育強區。近年來,該區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統籌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治理、評價改革等重點項目的深度融合,推進實體教育生態和數字虛擬生態雙向治理,打造“數智”賦能教育治理的先行示范。2023年,西湖區入選全國第二批“央館虛擬實驗”規模化應用試點區。
一、構建多層支撐,系統打造數字治理格局
建立治理體系,夯實“1+3+N”數智基底。依托釘釘平臺,搭建覆蓋學校、師生和家長全域全員的大數據中臺,持續推進教師、學生、資源三大數據庫擴容與數據共享,積極研發推廣多應用場景。目前,西湖區共推出生態評價、身心健康、智慧招生、教育聯心橋、西湖棒伢兒等13套自建應用,數智教育平臺覆蓋全區師生14萬人,每日同時在線用戶高達30萬。
完善治理機制,發揮資源聚合優勢。建立“局長統領、項目認領、部門協同”工作機制,成立數智教育領導小組,選聘146名校級干部打造“首席信息官”隊伍,統籌推進教育信息化項目的規劃、建設、應用和管理。截至目前,累計投入全區普通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經費、生均教育技術裝備經費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1.2億元。
提升治理效能,力行五育融合實踐。圍繞“德、智、體、美、勞”制訂五大維度的教育成長評價細則,升級“五育融合”學生生態評價云平臺,科學采集學業素質、體質健康、幸福指數等指標,生成學生綜合素養圖譜,形成五育發展報告,助推家校共同為學生成長“精準畫像”,讓數據充分發揮全方位支撐作用。目前,已建立學生綜合素養圖譜數據2萬余組。
二、創新多元場景,全面推進教學范式變革
創建“數智作業”場景。通過數據分析助力個性化學習干預和教學管理決策,精準監測作業時長總量,科學調控作業結構,優化精進作業設計,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創新學生作業減負增效的多元途徑,實現區域作業分層管理。數據庫內現有自編、自研區本課時練習500余套,覆蓋初中3個年級5類學科。2023年全省教育技術工作會議,西湖區圍繞“三航數治:實證數據支撐下的區域分層作業管理平臺建設”作專題推廣。
拓展“課后服務”場景。開發應用貫穿課后服務全過程的云端服務平臺,實現選課、繳費、排課、請假、考勤、評價、薪酬等云上辦理一站式。平臺得到全省推廣,成為與教育部系統對接的試點區縣。探索課后服務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形成因校制宜、各具特色、載體豐富的課后服務體系,如嘉綠苑小學藝術創意課程《3D趣味創意》、學軍小學心理健康課程《沙盤游戲》、浙江工業大學附屬學校傳統文化課程《京韻京劇》等。截至目前,西湖區共新增“X”課程班次742個。
打造“三名在線”場景。建立“名課”區域資源庫,打通教學資源共享網關,破解鄉村資源短缺難題,共享學科類教學視頻158個;成立“名師”網絡工作室,集教育、教科研等于一體,發揮優秀人才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輻射作用,累計孵化薄弱學校骨干教師465人;創立“名校”同步學習場,借助遠程教學系統,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如競舟小學與周浦小學結對試點,累計開設同步課堂30余次,遠程教育教學355節,兩校作為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
三、強化多維共建,一體推動教育生態建設
營造和諧健康的家校共育生態。圍繞兒童個性發展、社會適應等六個維度,創新推出“和諧心”家長網校,涵蓋1-9年級階段共54節階梯課程,家校合育共促學生成長。采用心理健康工作全方位推動、全景式覆蓋、全過程呵護等“五全”模式,開發身心健康數字平臺四級預警,織密心理健康防護網。目前,全區建成省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點學校7所,省級心理健康一級站3個,“五全”模式典型經驗入選杭州市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城市范例最佳實踐。
培育活力友好的師資成長生態。搭設西湖教育“智慧之光”微案例評審平臺,以“每季度一評審”的形式,引導教師將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梳理成微案例參與分享評比,激發科研內驅力。截至目前,已組織開展微案例評審12期,累計獲獎9876篇。開發“智慧人事”管理平臺,涵蓋全區7120名教師在專業、職稱等10方面共129個字段數據,為教師職業成長提供數據支撐。今年來依托平臺共享教師資源,選派赴青川、新疆等開展幫扶教師22名,完成區內教師交流聘用239人次。
構建優質智能的校園智慧生態。推動區域智慧校園建設,以原有的網絡設施、多媒體教學系統、資源共享系統為基礎,進一步提升硬件配置、拓展軟件應用,打造集智慧化教學環境、智慧化特色課程、智慧化互動平臺為一體的校園智慧生態,先后建設“錄播系統區域一體化部署工程”“移動學習網絡全覆蓋工程”等區域性項目。截至目前,已打造全國互聯創未來項目學校1所、浙江省數字校園示范校4所、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48所、杭州市數字化標桿學校5所。
西湖區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指向一個共同特點,即尊重區域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試圖為每一位師生營造一個公平參與的平臺,讓西湖教育的每一個主體都能獲得基于自己需要的成長空間。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