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又來援疆了,很高興能繼續為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新疆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院長高錦南來自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他從一名湖北省普通援疆教師,成長為新疆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院長,他的故事是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與湖北省職業院校共創對口支援新模式的生動寫照。
邊疆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面臨難題
“雖然我們成立時間短,但發展步伐很快,可以說一年一個新臺階,短短7年時間,學校實現了一系列跨越式發展目標。”日前,新疆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學偉,談起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時激動地說。“作為一所地處邊疆的高職院校,我們之所以能在高質量發展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得益于湖北省職業院校對我們的傾情支援,幫助我們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高質量發展難題。”
對于西部地區尤其邊疆地區的職業院校來說,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面臨著辦學理念、師資隊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等一系列難題。除了充分發揮當地黨委和人民政府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和引領作用,對口支援機制無疑也是其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王牌”。
談到發展中曾經遇到的困難,周學偉一口氣說出了很多。“2017年剛升格為高職院校時,學校發展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師資不足。由于地處邊疆,招聘教師比較困難。為此,對口支援博州的湖北省為我們學校派來了30名授課教師,其中15名是短期支教教師,工作半年;15名是中長期教師,工作一年半。這些教師的到來,解決了學校教師隊伍不足的問題,讓學校得以正常運轉。”
這樣的對口支援模式從2017年一直持續到2021年。無論是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還是湖北省,都逐漸意識到,雖然從“散點式對口支援”升級到“組團式對口支援”,但只是選派教師來授課,顯然沒有能夠發揮出對口支援這一機制的最大優勢。
周學偉說:“作為一所地處西部和邊疆的職業院校還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難題,比如辦學理念跟不上時代發展的問題,如何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的問題,如何實現高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職業院校如何服務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問題等。”
很顯然,這一系列難題僅靠當地的力量是難以破解的,周學偉把目光放在了教育大省湖北省的對口支援上。
雙方共同打造對口支援“升級版”
來自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的援疆干部崔晉華,兩年前受學校選派,來到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擔任院長。她說,升級版的對口支援模式,讓自己的主人翁意識和長遠意識大大增強,促使她的工作重點都圍繞著如何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怎樣打造專業影響力,以及如何深化產教融合展開。
“作為院長,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但我更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必須為分院的長遠發展考慮,走好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崔晉華說。
“我們需要打造對口支援‘升級版’。”當周學偉把這個想法說給湖北省對口援疆指揮部負責人聽的時候,立即得到了對方的積極回應:“我們也正有此想法。”
原來,湖北省援疆指揮部也注意到,在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的規模不斷擴大、硬件建設日趨完善、教師隊伍不斷擴充的情況下,過去的對口支援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學校的發展需要了。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打造“升級版”對口支援模式,成了雙方不謀而合的共同想法。
“打造對口支援‘升級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意味著湖北省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提供更多資源,特別是高素質干部人才的支持。”湖北援疆干部、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鞠守勇說。
湖北省在探索中不斷創新職業教育援疆新模式,匯聚各方力量,全方位支持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應博州所需、盡湖北所能,經過深入調研和溝通,湖北省和博州攜手打造了對口支援“升級版”,湖北省以“辦學分院式”“人才組團式”“管理移植式”“內涵推進式”,開創了全疆唯一的“校幫院”模式,打造了“湖北援疆職業教育樣板”,全方位、全過程支持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質量發展。
援疆干部“任實職、擔實責、做實事”
創新機制后,原來“松散型”的對口支援模式轉變為“點對點緊密型”的對口支援模式。“人才組團式”也由過去的“大混合”組團,變成了精準化的“小組團”模式;管理模式也由過去的模仿對口支援院校的做法,轉變為根據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發展實際的提質培優新做法。
“這個過程中,湖北省相關部門和高職院校充分展現了大格局、大情懷、大使命,把我們學校當作湖北省自己的學校來辦,給予我們全力支持和幫助,十分讓人感動。”周學偉由衷地說。
2005年到2020年,湖北省從50余所高校中選派了24批338人次援疆教師到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工作。2021年,湖北省從更高平臺、更寬領域打造對口支援“升級版”。湖北省教育廳協調華中師范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和11所優質高職院校,采取“辦學分院式”模式,通過“一校幫一院”的方式,分別在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的8個二級分院加掛各自學校的“博州分院”牌子。
“掛牌子這種形式很多,但湖北省對口支援的學校在我們這里掛的‘博州分院’牌子,都是實打實的,不是走形式的。”周學偉說,“掛牌后,各對口支援院校選派一名中層干部到學校來,擔任分院院長,同時選派一名骨干教師來擔任各分院的教研室主任或專業帶頭人。”
援疆干部來任實職、擔實責、做實事,是對口支援“升級版”與過去不同的地方。這樣一來,支援模式便從單純授課升級為“頭雁引領”和“結對成長”,從“散點支持”升級到“辦學分院式”,將對口支援院校和受援院校真正“捆綁”在了一起。
同崔晉華一樣,來自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的熊冬珠,擔任的是博爾塔拉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分院院長。兩年時間里,她四處奔忙,成功為教育分院申報了音樂表演和母嬰照護兩個新專業,前者基于新疆學生多才多藝的鮮明特點,后者基于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需求。
“從輸血到活血再到造血,這是我作為管理者必須努力做好的事。雖然我們的教師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7歲,但我手把手帶著他們一起做、一起往前走,不斷幫助他們提升能力和水平。”和其他援疆教師一樣,熊冬珠希望能通過踏實而不懈的努力,為學院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臺階往前邁進。(江一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