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地處祖國北疆,職前教師培養面臨優質資源不足,辦學條件仍有缺口,面臨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加強、教育質量還不夠高等問題。多年來,學校始終不忘教育初心,堅守主責主業,實施“師范做強”戰略。
2014年,學校依托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構建民族地區‘三位一體’小學卓越教師培養機制的實踐與探索”,以提高職前教師即師范生教學能力為目標引領,持續開展了10余年的改革與實踐,構建了“3625”基礎教育職前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旨在推動邊疆地區教師教育一體化的實踐變革,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此體系打通各利益主體深度合作路徑不暢、教師教育資源分散的瓶頸。
以師范生“三能力”為目標 構建三位一體培養體系
“三能力”即通識能力、專業能力、職業能力。
培養通識能力上,通過人文素養、科學思維、信息技術等課程,提升批判性思維、跨文化溝通等綜合素質,夯實寬口徑基礎;培養專業能力上,突出學科教學核心,依托“微格教學—教育見習—實習研習”進階式實踐,強化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職業關鍵能力;培養職業能力上,師范生勝任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班級管理能力、專業發展能力等。
以六大平臺為依托 創設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孵化器
六大平臺指以教師教育實訓中心、教師發展中心、繼續教育學院、基礎教育研究院、創新創業學院、教育家精神踐行研究中心為依托,整合全校教師教育資源,創設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的孵化器。
依托教師教育實訓中心,構建教育實踐能力培訓保障機制。實訓中心即微格教學仿真實訓室、“三筆一話”綜合實訓室、玩教具實訓室,與此相配套,投入千萬余元創建了智慧教室、沉浸教室、多功能演播室、書法訓練室,開展實訓研訓室的標準化建設,發揮教師實訓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依托教師發展中心,實踐探索教學模式改革。搭建校內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發展多維平臺,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逐漸形成并打造了新進教師培訓、全員教師培訓、ISEC教師培訓、教學研討、教學咨詢“五位一體”教師培訓發展體系。
以繼續教育學院為依托,對接基礎教育對師范生培養需求。開展需求調研,組織中小學校長、骨干教師座談會,梳理學科師資缺口與能力短板;聯合地方教育局開設緊跟教育改革相關培訓,按需調整課程設置與實踐內容;推動雙向互聘,聘請一線名師擔任實踐導師,選派師范生到基地校頂崗實習。實現了高師院校與基礎教育全方位、多層面有效對接,為師范生培養標注了靶心。
以包頭市基礎教育研究院為依托,提升政策及實踐問題研究水平。研究中外學科教學基本理論,展開內蒙古地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調研及問題與對策研究,與基礎學校共同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近年來基礎教育研究相關省級課題70余項。
以創新創業學院為依托,提升師范生創新教育素養。創新創業學院是學校實施創新教育的專門組織機構,通過與校內外協同,形成了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孵化、創新創業服務、創新創業文化“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將職前學業發展和職后職業發展貫通,對師范生創新教育素養實施系統化培養。
以教育家精神踐行研究中心為依托,筑牢師范生教育信仰與師德根基。構建“理論浸潤+實踐養成+榜樣引領”的師德培育體系。一是開發“教育家精神”沁潤相關課程;二是組織師范生赴鄉村學校開展教育調研;三是打造“名師工作坊”,邀請模范教師進校開展師德宣講。通過沉浸式學習與踐行,引導師范生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職業信念。
以“理+實”課程為載體 提高師范生教學能力專業化水平
調整優化理論課程結構,增強師范生綜合素質。以課程建設作為落實全方位立德樹人的載體。設置教師教育課程模塊,調整優化理論課程結構,搭建以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等“四大課程群”構筑而成的教師培養理論課程平臺,將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教師職業道德、班級管理、教師專業發展等內容納入課程體系。
搭建實踐課程教學平臺,強化教育實踐環節。搭建了以“實驗、實習、實訓、創新實踐、畢業論文”五大組塊構成的實踐課程教學平臺,強化師范生專業實踐能力。建立四年一貫、見習、實習、研習“三習”貫通的實踐教學體系。堅持賽訓結合、以賽促學,搭建了“班賽—校賽—省賽—國賽”四級競賽平臺。師范類專業實踐學時不低于20%;實施教師實訓課程改革,增加教學投入,優化實訓課程結構;建設教師教育實訓中心,加強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
以五方合作為互惠共同體 形成教師教育協同發展機制
聚焦師范生培養目標,針對邊疆基礎教育職前教師專業發展對資源的多元需求與UGS共同體結構的不完善,在UGS基礎上建立基礎教育研究院(I)和教師專業發展機構(T),遵循“彼此信任、堅守目標、問題導向”的原則,實現主體間性協同育人。通過“協商溝通、匯聚共識、各司其職”的方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發揮專業指導、教育行政部門發揮統籌協調、基礎教育研究院發揮規劃探索、中小學發揮實踐反饋、教師專業發展機構發揮資源對接的作用,促進師范生教學能力提升。UGIST五方共生共建共享,實現協同育人功能的“乘數效應”。
通過“3625模式”的實施和探索,師范生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顯著提升。近3年,“田家炳杯”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獲獎15項;全國師范生微課大賽獲獎44項;各級各類創新創業項目獲獎342項,其中“互聯網+”獲得國賽金獎1項;數十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在全國教學創新大賽、課程思政比賽等賽事中斬獲大獎。“3625模式”的成果惠及萬余名學生及教師,師范生培養質量得到提升,校本教師專業能力得到發展,400多名基礎教育教師成長為名教師和名校長,社會服務能力得到提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