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的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牢記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戰略屬性,努力在培養新質農技人才上展現新作為。學校積極推動課堂革命,以田間課堂示范基地為載體,著力打造思政教育“農”課堂、專業學習“金”課堂、創新創業“創”課堂和科技服務“大”課堂,著力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專業技術技能、創新創業意識和科技服務能力,引導學生面向廣袤田野、著眼鄉村基層、服務鄉村振興。
走進田間地頭 打造思政教育“農”課堂
學校充分利用田間課堂鮮活的生產實踐資源,將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厚植學生“三農”情懷。
學校教師以鄉村為思政教材、以振興為育人課題,實現了知與行的統一,打造了別具一格的思政教育“農”課堂。
學生參與了永州市冷水灘區普利橋鎮魯頭碑村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調研,深入了解基層治理的實際情況。學生在田間地頭親身感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深入探究美麗鄉村建設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通過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學校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實踐育人品牌。思政研修實踐讓學生在田野深化理論認知,堅定理想信念,實現思政課堂與行走課堂的相得益彰。
學校充分發揮田間課堂的優勢,讓學生在農業生產一線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田間課堂使學生能夠直接面對農業生產中的現實問題,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教師也能夠根據具體的“農情”和“學情”精準傳授知識與技能。
學校開展“院士進課堂”“農技大講堂”等特色項目,邀請農業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學生授課,分享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與趨勢。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農業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的感染,進一步堅定了堅守“三農”情懷、助力鄉村振興的價值方向。
在水稻種植田間課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為學生詳細講解水稻種植的關鍵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學生在田間現場操作,親身體驗水稻種植的全過程,專業技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針對產業堵點 打造創新創業“創”課堂
永州市作為湘南農業大市,素有“湘南糧倉”之稱,油茶、柑橘、蔬菜等特色農業產業年產值突破千億元。然而,傳統農業模式效益偏低、技術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等問題,制約著鄉村振興的步伐。
針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和產業堵點,學校師生組建多個雙創團隊,開展教育興農、科技強農活動,引領學生涵養“雙創”精神、投身鄉村振興。學校莫志軍教授組建的“雙創”團隊針對永州江永生姜種植產業中存在的生長時間長、土地利用率低的難題,開展科研攻關,實現可以準時向農民提供種植二茬姜的姜苗,總結出來的優化種植方式、加強水肥管理等技術,讓二茬姜的成活率達到98%以上,實現了高產穩產,并在當地的江永生姜種植基地進行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讓學生真實感受農業生產流程和技術要點,學校把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部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融入作物生產過程,讓課程內容跟著節令走,實現了真學、真練和真實踐。
對接特色產業 打造科技服務“大”課堂
學校發揮田間課堂示范基地的示范推廣作用,緊密對接永州地區油茶、水果、水稻、蔬菜等特色產業。
學校打造了一支由柏連陽院士領銜的校、政、行、企組成的規模龐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用突出的田間教師隊伍。這支教師團隊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來自當地農業部門的專家和企業的技術人員,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先進技術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實際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這些團隊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和咨詢服務,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助力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在永州伊園科技有限公司油茶種植基地,學校蔣小軍教授組建的科技服務團隊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油茶良種選育、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幫助農民提高了油茶產量和質量,增加了收入。通過科技服務“大”課堂,學校不僅為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也提升了學生的科技服務能力和實踐能力。
通過“四個課堂”服務“三農”,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適應永州區域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農技人才。這些學生畢業后,扎根農村,投身農業產業,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在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技術服務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永州地區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未來,學校將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以服務“三農”為己任,聚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立足永州、面向湖南、服務全國,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