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2020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活動
編號:12 姓名:馬曉春
他以一名學者的氣質呈現“大醫精誠”的內涵,以一名仁者的情懷展現從醫的追求,以一名師者的博愛播撒充滿芬芳的未來。馬曉春教授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踐行自己“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
——題記
守護生命的最后防線,讓生命之火重新點燃。在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的中國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4號樓6層,重癥醫學科的每一次救治,都關系著病人的生死存亡。作為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中國醫大一院重癥醫學科,以近萬人的治愈率,不斷刷新、創造生命醫學的奇跡。特別是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輝煌戰績,更令人矚目。而這一切都源于一個人近20年的艱苦努力和卓越貢獻。
他就是馬曉春,中國重癥醫學開創者之一、中國著名重癥醫學專家、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首屆“遼寧名醫”稱號獲得者,中國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重癥醫學教研室主任。
從零起步做到全國第五、東北第一
2002年,馬曉春震動了遼寧醫學界。為了推動中國ICU學科的發展與壯大,在缺乏前期經驗、缺乏技術力量支持的情況下,他從零起步,使重癥醫學科在中國醫大一院落地生根,并且開創了遼寧省重癥醫學學科建設的先河。
馬曉春常說:“所有研究和技術革新,最終都要回歸到為患者的服務上面”。為了讓患者得到高質量的治療,他帶領教研室陸續開展ICU臨床信息化建設、床邊重癥超聲等一系列新技術,中國醫大一院重癥醫學科的救治水準因此不斷攀升,一點點走向國內的高端。
馬曉春帶領團隊秉承“學以致用,共同發展”的理念,力求ICU醫療行為的規范與統一,力求提高重癥醫學專業人員的整體素養,力求提高學科建設與在醫療質量,力求推進遼寧重癥醫學整體的提升與發展。科學務實的追求,讓只有2名醫生8名護士的團隊迅速“高飛”起來,科室分別在2005年、2011年成為遼寧省ICU醫生培訓基地,遼寧省重癥專科護士培訓臨床實踐基地,擔任省內ICU專科醫護人員培訓工作。2018年,成為首批重癥醫學國家專科培訓單位。近年來,已培訓東北三省各地區進修醫生百余名,進修護士近500名,他們回到當地醫院之后,都成為學科帶頭人和骨干力量。這些成果,極大地推動了遼寧省及周邊地區的重癥醫學事業發展。
“走出去,多交流,貼近臨床,從基礎到實踐”,是馬曉春推動中國重癥醫學發展壯大的核心理念。在他的倡導下,中國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重癥醫學教研室牽頭組建遼寧省重癥醫學分會,主辦全國性“重癥感染大會”、“膿毒癥論壇”等學術會議;舉辦系列遼寧省重癥醫學沙龍、巡講、遠程會診。馬曉春多次帶隊主持遼寧省危重病學繼續教育學習班,開展涉及重癥醫學各領域的專題講座,給予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的機會,從整體上提高了周邊地區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
為使中國重癥醫學盡早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個體化專業救治,馬曉春教授牽頭并制定中國第一部ICU病房建設與管理指南、中國第一部重癥醫學科室管理標準、12部重癥醫學相關診斷與治療指南,參與編寫了重癥醫學全國培訓教材、全國中高級重癥醫學人員晉級考核標準等二十余部學科相關教材。
薪火相傳,重在建設“后來人”龐大隊伍
重癥醫學和所有事業一樣,當下重要,未來更重要。馬曉春心中的最重,是培養重癥醫學的“后來人”。
自科室成立以來,馬曉春帶領的重癥醫學教師團隊承擔了中國醫科大學博士、碩士、本科、專科等各層次的教學任務及臨床培訓任務。
馬曉春培養學生,有著異乎尋常的嚴苛要求。在他的教學理念中,培養一名優秀的重癥醫學人,不僅僅局限于臨床或者科研單一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學生整體臨床思維的培養與運用、臨床與科研相輔相成的理念、以及醫者人文情懷的樹立。他提出了“加強基礎,注重素質,面向臨床”的培養理念,形成了一套“教學、科研、臨床”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
人文情懷與素質集中體現在醫德上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馬曉春更多側重“現身說法”。
1995年,馬曉春剛剛歸國,在MICU工作。有一天,正好是他值班,一位患者咳痰無力,被一口痰憋住,出現了窒息的狀況,生命危在旦夕。當時的醫療條件,根本來不及準備負壓吸引器,危急關頭馬曉春來不及思索,毫不猶豫地口對口將患者的痰液吸出來。很快,患者擺脫了危險。課堂上,他以平淡的語氣告訴學生們,這就叫醫德。學們驚呆了,原來醫者近乎圣者,原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誓言是這樣踐行的。
教書育人,重在醫心,馬曉春非常注重這一點。2018年,一名研究生考入重癥醫學科。這名學生成績不大好,在校期間還留級一年,看上去特別內向,缺乏自信心。教授們都不想帶他。馬曉春對大家說:“我們不能丟下他。他奔我們來的,我們不要他,他就得走,那樣他的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也許這孩子的一生就要垮掉了。我要收他。他是我們的孩子呀。”那名學生怯生生地走過來,低著頭不講話。馬曉春拍著他的肩膀說:“我看中了你,你好好學,不要緊張,以后重癥科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靠山。”學生聽了他的話,臉上明顯泛起了光澤。中午,這名學生埋頭寫病志,馬曉春把買好的飯菜端過來,說:“來,我們一起吃,今天老師請客。”學生愣了……從那一天開始,教授們都學著馬曉春的樣子對待這名研究生。對他微笑,拍他肩膀,溫和地與他說話,手把手地教他臨床技術。一年以后,學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愿意與大家講話了,可以主動幫助大家做事了,成績也突飛猛進追上了同學們。今年,他畢業了。這名學生回老家之前,在群里給馬曉春留言——“老師,我走啦,謝謝您成就了我的事業與人生,我會經常來看您。老師,我會很想念您。”
自2003年以來,馬曉春先后培養了百余名博、碩士研究生。中國醫大一院ICU畢業的研究生,憑借扎實的臨床經驗和科研能力,成為全國各地醫院ICU的骨干力量。馬曉春為醫護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國家重癥醫學領域,不但后繼有人,而且人才濟濟。
抗擊新冠疫情,英雄故事傳遍中華大地
英雄不是空喊的口號,而是能夠在生死關頭頂起一方天空。災難降臨的時候,馬曉春總是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他常常對學生說,“是祖國和人民培養了我們,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責無旁貸”。
18年來,馬曉春率領他的團隊先后參與SARS疫情、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甲流疫情、手足口病疫情、重大礦難與交通事故等多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援工作,成績斐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馬曉春被遼寧省抗疫指揮部任命為遼寧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癥專家組組長,負責遼寧省內重癥及危重癥患者的集中救治工作。作為主帥,他參與推動新冠病毒肺炎重型標準的修訂,建議對患者按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層管理,對于重型乃至危重型病例進行集中化管理,并制定可行的轉運流程。他牽頭組建了遼寧省重癥患者救治前線指揮部,負責和協調全省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指導救治。他還組建省內ECMO機動小組、重癥應急支援梯隊,集中全省的重癥醫學資源共同應對重癥患者的救治。他每天都奔波在省內4個新冠肺炎定點診治中心,哪里有重癥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馬曉春一手打造的遼寧重癥醫學團隊,成為抗擊疫情的中流砥柱。他一邊“遙控”弟子們在南方打“湖北武漢保衛戰”,一邊在家鄉帶領弟子們打“遼沈戰役”。其團隊中,多人加入遼寧援鄂的醫療隊,并擔當醫療和護理的領隊奔赴武漢人民醫院。
對率先入駐武漢前線的醫療隊,馬曉春提出建議和防控指導,對疑難危重病進行遠程會診。他最早建議落實受援地“整建制”接收病區,這為后續遼寧援武漢醫療隊順利開展工作并取得優異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援鄂重癥醫療隊,在他的指導建議下,迅速整合醫護人員與醫療物資。在最短的時間內,醫療隊進行重癥及危重癥患者的收治,順利完成第一例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第一例ECMO治療、第一例ECMO聯合俯臥位通氣治療……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重癥患者的病死率,顯著提高了重癥患者的救治率。
馬曉春同樣牽掛著人力物力緊張的家鄉。作為團隊的大家長,他一方面周密部署,另一方面則身體力行,將重擔扛在了自己的肩頭,帶領團隊共渡難關。
2月4日,其團隊成員和兄弟醫院重癥醫學醫護人員一道,組成新的重癥病人救治團隊。經過緊張的防護培訓后,2月7日,這支隊伍正式收治新冠肺炎重癥病人。
2月9日,在接到組建遼寧省第三批醫療隊馳援武漢的任務之后,馬曉春團隊再次派人手前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整建制接管醫院13樓西病區,共計50張床位,在醫療隊統一部署下迅速開展工作。
2月12日,遼寧省朝陽市一位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馬曉春又火速趕到朝陽,在仔細評估病人的病情之后,調遣ECMO治療小組連夜奔赴朝陽,為患者實施ECMO治療。最終,他們又一次成功將患者從死神那里搶了回來。
在遼寧疫情趨于平穩之后,按照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的要求,馬曉春再一次背上行囊,獨自一人奔赴黑龍江省綏芬河、吉林省舒蘭市,指導那里的重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在疫情期間,中國醫大一院重癥醫學科先后派出20名臨床醫生、27名護士,分別入駐沈陽救治中心,朝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武漢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及中國醫大一院本部。面對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這個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搶人的團隊迎難而上,護土守疆打贏抗疫守城戰,馳援武漢打贏抗疫攻堅戰。看到自己一手培養的戰功赫赫的團隊,馬曉春臉上洋溢著自豪和欣慰,他說,“我此生最欣慰的事情,莫過于我的學生們都能夠獨當一面,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憑借著對醫學事業的滿腔熱忱,馬曉春教授數十年如一日,近乎全年無休的奮戰在臨床、科研、教學的第一線。18年來,五千多個日夜,馬曉春始終堅守在重癥醫學的最前沿,在每一個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用精湛醫術救回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同時,在三尺講臺之上,他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重癥醫學領域的生力軍。
精進之心,永無止境。馬曉春率領他的團隊還將在重癥醫學的道路上英勇跋涉,以仁愛之心撫慰患者的病痛之軀,并且饋贈他們再生的生命,以踐行對神圣醫學事業的無比忠誠,以師者之博愛培植布滿天下的桃李芬芳,以無私無畏之舉,和廣大同仁一起,將中國重癥醫學推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