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河池市東部,總人口38.8萬,其中仫佬族人口占比34.9%,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和廣西深度貧困縣。2015年底,全縣共有8.39萬貧困人口、82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28.47%。經過4年持續攻堅,全縣累計有8.2萬貧困人口脫貧、63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2.21%。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35所,在校學生5705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13365人),在職在編教師2968人。
問題與反思
羅城素有“三尖”美譽,“山頭尖尖景如畫,筷頭尖尖美食多,筆頭尖尖文化強”。仫佬族崇尚讀書、重視教育,文化底蘊深厚,文人輩出。但由于社會轉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和自然條件制約等方面的原因,羅城教育現代化建設發展緩慢,與曾經的輝煌時期相比,教育質量有所滑坡,優質生源外流嚴重,在區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名校、名教師、名校長很少。義務教育短板和薄弱環節明顯,“城區擠、鄉鎮冷、村屯空”狀況突出;此外,學生失學輟學、留守兒童管理、特殊群體關愛都是繞不過的難點問題,職業教育增收致富幫扶作用不明顯。如何發揮好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助推作用,辦好老百姓真正滿意的教育,成為擺在教育局領導班子面前必須完成好的答卷。
破局與解困
為如期實現全縣脫貧摘帽,與全區、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羅城縣委、縣政府舉全民之智、傾全縣之力打響脫貧攻堅“四大戰役”。作為脫貧治本之策,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義務教育保障工作被提到了更重要的地位。我們通過“四狠抓、四促進”來破局解困。
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辦學條件改善。2016年以來,我縣累計投入資金4億多元實施義務教育發展工程。新建成城區1所中學、2所小學,為58所寄宿制學校和92個農村教學點改擴建校舍19萬平方米,完成價值5000多萬元的教育設施設備購置,完成價值2500多萬元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美化綠化工作。同時,投入專項資金4930.75萬元用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接通寬帶并建好校園網的學校159所,配置中小學校計算機教室75個,學生終端3451臺,多媒體教室1464個(含功能室)。目前,全縣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全部達到教育部要求,滿足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評估認定要求。
狠抓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質量提升。我縣建立教師長效補充機制、培訓培養機制和關愛機制。2016年以來,通過公開招聘、特崗計劃招聘、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培訓等途徑,累計補充義務教育階段教師653人。每年統籌安排公用經費的5%及教職工工資總額的2%用于教師“國培”“區培”和市縣級各類培訓。充分利用粵桂教育協作扶貧,吸引深圳名師19人到縣內結對幫扶學校支教,選派中小學校長、骨干教師48人到深圳名校跟班學習。認真落實教師各項政策待遇,統籌縣級財政資金,按每年1500—5000元不等的標準對全縣在職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副校長及不設校長的村級學校負責人進行績效性獎勵;對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行擴標提面,按每人每月100—460元不等的標準發放生活補助。在鄉鎮(含鄉鎮)以下工作的教師每人每月享受300元工作補貼,全縣中小學教師享受縣教育局年終績效考評獎的50%。每人每年還享受2000元就餐補貼。此外,縣委、縣政府每兩年定期召開全縣教育工作大會,表彰教師先進個人。近幾年新建成教師周轉房280套,在城區中心地帶安排專門樓盤用作教師福利性住房。從2019年1月起,縣級財政撥款,安排取得中、高級職稱未能得到聘任的教師享受最低崗位待遇。
狠抓控輟保學工作,促進教育公平共享。為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全縣實行嚴格的控輟保學“雙線四包”工作責任機制,每個輟學學生對應11個不同崗位的責任人負責督導學額鞏固工作。各鄉鎮均成立由公安、人社、政府工作人員和學校教師組成的勸返專業隊,縣財政年均安排200萬元用于輟學勸返工作。每所初中學校均有縣教育部門中層干部掛職擔任第一副校長,專門分管控輟保學工作。縣直各部門協同作戰、密切配合。全縣構建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資助全覆蓋體系,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各類教育資助金近1億元,受益學生20多萬人次。此外,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享受營養改善計劃資助,年受益學生2.9萬余人。
狠抓推普助力扶貧,促進群眾增收致富。我縣始終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全縣教育社會事業發展規劃,與中心工作同規劃、同安排、同落實、同考核。大力實施推進精準培訓、經典誦讀、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等工程,定期舉辦全縣機關單位和企事業單位公務人員普通話培訓班,對青壯年農民進行“人人通”推普脫貧培訓。承辦自治區語委、河池市語委在我縣開展的“推普脫貧鄉村行”暨“河池市第21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系列活動全民誦讀經典”活動。每年有計劃地引導一批初中和高中畢業生、農村貧困家庭富余勞動力報讀區內外職業院校,通過接受職業教育盡早實現脫貧致富。
陌上開鮮花
通過全縣上下戮力攻堅,精準施策,教育保障工作全面提檔進位。一是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邁出堅實步伐。2018年高分通過自治區督導評估,學校辦學基本標準、綜合差異數、師資隊伍等各項指標均得到大幅提升,達到或優于自治區和國家標準,邊遠山區學校校舍和運動場成為當地最美的建筑,學生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比較理想的教育。二是異地搬遷配套學校成為羅城教育的亮麗名片。短短兩年時間,就建成了羅城·深圳小學、羅城鳳凰小學和仫佬中學,城區義務教育學校由原來的4所增加到目前的7所,有效消除了城區大班額現象,惠及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5000多戶搬遷家庭及周邊村屯3萬多群眾子女。三是推普扶貧工作成效突出。我縣是勞務輸出大縣,相當數量的群眾靠打工脫貧致富,全縣每年有5000名以上的群眾通過參與推普活動,有效消除外出務工和脫貧致富的語言障礙。四是教育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19年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0.72%,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3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7%,提前一年超額完成教育“十三五”規劃目標。尊師重教氛圍進一步形成,優質生源外流現象逐步減少,教師隊伍出現人才回流現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教育社會公眾滿意度連續3年測評為優秀。
展望2035
2020年,羅城縣將繼續抓好剩余19個貧困村2315戶6509人的脫貧工作,同時做好已脫貧戶的鞏固工作。全縣教育系統將盡銳出戰,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堅決打贏打好教育扶貧收官之戰。目前,已超額完成教師年度補充計劃,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失學輟學人數已實現動態清零;列入自治區義務教育保障戰役項目建設的懷群鎮初級中學遷建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5%,8月底將竣工投入使用。下一步,我們將以自治區教育廳和教育部扶貧幫扶督導為契機,緊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展目標,落實好教師“減負”,精準實施學前普及普惠發展工程,深入推動義務教育學區管理改革,加快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積極探索縣域智慧教育信息化建設,傳承好少數民族文化,傾情打造山鄉風情和現代特色相融合的少數民族縣域特色教育,讓“三尖”羅城的筆頭更尖。(作者:韋友云,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教育局,《中國民族教育》雜志2020年第7-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