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盾 通訊員 張紫欣 馮錦山)“小朋友們,知道我們要多久換一次牙刷嗎?”“三個月!”在廣東茂名化州市中垌鎮童樂幼兒園,廣東醫科大學“夏日螢火”服務隊隊員正在為孩子們講授口腔衛生相關知識。桌上擺放著牙齒模型,小朋友們人手一支牙刷,跟隨隊員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夏日螢火服務隊為當地兒童帶來安全防護、健康防病、愛黨愛國課程包,內容涵蓋護眼護齒、新冠肺炎預防、防電、防溺等。夏令營課程寓教于樂,受到了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
近段時間,廣東醫科大志愿服務團隊紛紛開展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受疫情的影響,今年學校堅持安全性、有效性雙重標準,創新實踐形式和組隊方式,采取“線上+線下”雙結合的方式,同步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共組建58支暑期社會實踐隊伍,其中線上隊伍50支、線下隊伍8支,參與師生1161人。其他學生也以各種方式就地就近參與家鄉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考慮到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廣東醫科大在傳統的醫學科普、精準扶貧等傳統社會實踐內容基礎上,在6月初就啟動了名為“多彩小課堂”的暑期社會實踐課程包的創制工作。線上課程包內容包括認識自我、愛護自我、提升自我三大板塊,共十五門課程,涉及防疫、防災、防病等安全健康內容以及愛國主義教育。這個針對學生群體的課程包由相關領域專家制作,58支隊按既定標準講授,課程內容易學易懂。
與其他社會實踐隊不同,“夏日螢火”服務隊的8名隊員皆來自中垌鎮。在校內招募了同鄉的4名隊員后,隊長謝立康通過線上招募方式,又吸引了當地4名返鄉高校學子,一同開展夏令營活動。
在以往,廣東醫科大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采取“校內組隊、集中下點”的形式,今年大學生無法返校,社會實踐活動如何開展?廣東醫科大積極創新社會實踐方式,打破地域限制,通過互聯網組建線上服務隊伍。線下活動則遵循就地就近原則,省內以生源地組隊為主,省外以個人返鄉實踐為主,靈活開展各類實踐活動。新的組隊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返鄉的作用和互聯網的作用,也有效避免了人員集中出行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
在廣東醫科大今年的社會實踐隊伍中,有一支特別的服務隊,他們的任務是找出人群中的“老小孩”。廣東醫科大思憶織夢隊致力于阿爾茲海默癥篩查,向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科普阿爾茲海默癥相關知識。隊員們采用Mem Trax在線記憶測試系統,對老年人進行線上評估,并通過線上視頻指導老年人學習益智手指操等。線下,他們為周邊的老年人進行量表測試與篩查,宣傳阿爾茲海默癥相關醫學小常識。
“學校高度重視暑期社會實踐,鼓勵引導在校大學生利用暑期走出校園,與群眾面對面、與百姓心連心,把科技文化衛生送下鄉。”廣東醫科大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表示,學校通過正面引領、全面指導,引導學生把發揮學科專業特色和深入社會、了解國情相結合,學以致用、服務群眾、知行合一,在實踐鍛煉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今年,廣東醫科大還在傳統的醫學科普板塊中,創新加入疫情防控專題,所有隊伍的實踐內容均設立疫情防控知識和學校戰疫故事等內容,以正能量的傳遞助力知識的傳播。學校今年還設立“支醫”服務隊,對口支援廣東湛江雷州市相關村鎮的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工作。
據悉,近五年,廣東醫科大社會實踐各服務隊足跡遍及全國11個省份36個地市77個鄉鎮,總行程為12萬余公里,服務對象超過13萬人次。今年,學校團委還應廣東湛江、東莞、汕尾等地邀請,針對“兩幫兩促”和垃圾分類等項目制作了相應課程。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