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徐德飛 張俊國 記者 林煥新)“我的孩子每天晚上7點前就能做好作業,每周三都沒有家庭作業……”“一年級除了閱讀+運動,每天都沒有書面的家庭作業……”日前,浙江省常山縣閣底小學推行“把家長會開到村里去”,面對面了解學生在家做作業的情況。
近日,常山縣教育局出臺《常山縣中小學校控制作業量工作方案》,嚴格控制日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每天完成書面作業的總時間最多不超過1小時,初中學生每天作業時間控制在2小時之內,確保學生每天有10小時睡眠時間。
近年來,常山縣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五項管理”核心要義,創新“三減三增”減負工作法(以下簡稱“減負工作法”),實現校內、校外“雙減負”。
“‘減負工作法’的重中之重就是減作業、增睡眠。”常山縣教育局教育科科長陳文軍說,在全縣25所小學推行“周三無作業日”制度,要求教師做到精講、學生做到精練,實現“堂堂清”。
不僅如此,常山縣實施的“四點鐘學校”放學后托管服務,采用“30+30”模式,即課堂前30分鐘進行作業輔導,后30分鐘進行體藝活動,有效填補“監管空檔”,全縣小學生參與率達100%,實現作業不出校門。此外還推行“寒暑假作業一本通”制度,讓作業量從分散走向集中、從粗放走向精煉;推行彈性上學制度,全縣小學段早上延遲30分鐘到校,保障16258名小學生睡得好、吃得好。
“校內減負,要防止校外增負。”常山縣教育局副局長徐良英介紹,縣教育局以“試點項目”為主導,借助“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一件事”省級數字化改革試點項目,打通集成12個跨部門、跨層級系統,構建省市縣一體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依托“浙里辦、浙政釘”兩個平臺,完善校外培訓機構集成服務,實現家長“放心選”、學生“安心學”、機構“舒心用”、部門“省心管”。
減補習、增運動是“減負工作法”中的第二個“實招”。常山縣教育局以“武術進校園”為載體,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設胡柚拳等特色課程,縣政府專設100萬元獎勵資金保障,并確立“武術特色學校”36所、“競技武術訓練基地”12個。目前,全縣3.1萬余名中小學生獲得段前位證書,各級各類武術比賽獲得金牌210人次。
“我們積極探索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徐良英說,增長學生知識見識,努力做好減負工作法的第三道題——減刷題、增實踐。
2021年以來,全縣教育系統實施研學計劃,利用本土研學營地、基地資源,結合全縣6條黨史研學路線,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傳承紅色基因,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推行勞動教育,因地制宜制訂勞動教育清單,建立“勞動周”制度,以10個省市級勞動實踐基地為載體,積極拓展勞動教育新路徑,形成具有常山特色、學校特點的勞動特色課程體系。依托文化禮堂,借力銀齡講學計劃,組建93名優秀退休教師服務團,利用假期為學生免費開展培優扶困輔導。深化“教衛合作”機制,制度性推動近視防控關口前移,形成上下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縣學生近視率由2019年的60.49%下降到56.48%。
“有效解決學生作業負擔重、校外培訓多、社會實踐少的難點痛點問題,是我們教育部門長期要做的重點工作。”常山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洪永海說,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強化“五項管理”督導,真正解決教育短視化、功利化的問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