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央和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文件,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民進中央調研發現,我國高技能人才仍存在數量不足、層次不高、結構不優等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帶來《關于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 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提案》。
提案指出,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有三方面問題。一是培育目標有待轉變。我國正加快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轉型升級,部分重復性勞動、非創造性勞動或將被逐步替代,但各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尚未針對技術變革、產業轉型等新情況及時轉變,世界前沿的高技能人才匱乏。二是產教融合有待深化。行業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中主體作用發揮不夠,主動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尚未建立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體系。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各類培訓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高技能人才培養尚未建立起系統、高效的社會聯動機制。三是師資隊伍有待加強。目前多數職業院校因激勵機制尚不完善、發展空間偏窄和待遇偏低等問題,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部分職業院校教師從校門走進校門,缺乏操作技能和實踐經驗,學校課程設置、培養方式與產業實際脫節。
為此,民進中央建議:
一是立足產業發展,完善培養目標。立足高質量發展目標,在滿足當前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未來制造所需要的產業工人。在規劃產業發展時,同步規劃“未來工人”培養計劃,提前開展高技能人才儲備。突出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形成與培養“未來工人”相適應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體系,培養更多對接世界前沿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協同供需兩端,深化產教融合。發揮行業企業的主體作用,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統籌把握行業生產和技術發展趨勢,做好供需預測,加強與教育、人社、工會等部門聯動,共同做好培養規劃。鼓勵企業把高技能人才培養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謀劃好選、育、用、留各項舉措。深化校企合作,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共建研發中心、產學研基地,共同開發實訓課程。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在產教融合中的應用,加快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推動線上線下協同育人。
三是健全體制機制,建強師資隊伍。深化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擴大院校引才用才自主權,支持職業院校對緊缺高層次人才、“世賽”獲獎者等高技能人才入校開通“綠色通道”,并在工資待遇、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設置院校師資培訓專項經費,建立健全培訓制度,開展一體化師資培訓,不斷提升師資的教學能力。在科技創新獎勵中設立產教融合示范獎項,表彰在教學和工業技術產出方面取得成績的教師,適當提高對產學研項目的科研激勵。
四是完善激勵機制,提升社會認同。建立高技能人才長效激勵機制,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貼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探索“新八級工”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推動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建立首席技師制度,引導企業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注重推選高技能人才為“兩代表一委員”、群團組織代表,帶動更多產業工人向高技能人才轉型。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