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始終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工作,圍繞大學生就業觀念、人才培養、崗位開拓、就業技能,近年來積極探索學校就業工作新模式,通過“三夯”強基、“四融”壯身、“五問”增效,全方位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以“三夯”強基,從源頭上促就業
夯實民生之基,落實校領導就業一把手責任。學校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形成書記、校長親自部署,分管校領導靠前指揮,聯系校領導帶頭落實,校院兩級共同推進的全員促就業的工作格局;學校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7次專題研究部署就業工作,校黨務工作例會每月通報就業情況,召開年度全校就業工作促進大會,深入學院現場把脈、協調解決就業工作,實施“訪企拓崗”專項行動,為畢業生保障崗位供給,為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夯實就業指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求職觀。學校結合“國家所需、行業所用、個人所長”,打造全鏈條全覆蓋個性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體系,將“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納入必修課程,出版《學業規劃與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用教程》《大學生創業實用教程》等校本教材并作為選修課,從入學第一課到畢業最后一課,分階段、分年級、分學歷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100%全覆蓋。每年學校開展公考類、銀行類、基層就業項目等個性化指導課程,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求職觀。
夯實專業結構,建立招生就業培養聯動機制。學校堅持以出口為導向統籌人才培養改革,構建以出口為導向的招生培養聯動機制和學科專業點“紅黃牌”專業預警機制,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數量,把就業工作浸潤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招生—培養—就業”閉環反饋提升學校就業工作質效。每年度對各專業人才培養、就業狀況進行評估分析,近年來動態調整專業26個。
以“四融”壯身,從培養上促就業
產業鏈與教育鏈深度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教育教學改革,實施“123”計劃,即每個學院至少確立1個戰略重點合作地區、2個戰略重點服務行業、3個戰略規模合作企業,通過校地共建產業研究院、校企共同開發課程等雙向反饋和服務機制,分層分類推進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課程與行業深度融合、教學與企業深度融合,助力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
賽事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提升就業創業和綜合能力。學校推行“賽教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和職業規劃大賽為龍頭的賽事體系,通過師導生創、學科融合組建團隊,把技能比拼、學科競賽、綜合素質等作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做到競賽與就業創業技能相結合、競賽與綜合素質相結合、競賽與就業觀相結合。
創新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培養打造復合型特長人才。學校推行“基于創新的就業”人才培養理念,根據新行業、新領域的發展趨勢,動態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構建以出口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打造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素質能力拓展、實踐教學四大課程平臺,開設創新創業必修課45門、面向產業需求融入相關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100余門,開設6門學生成長類素質教育課程,全面提升大學生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水平。
科研鏈與教育鏈深度融合,培養科研創新積極能動性。學校堅持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強化學生創新“能動性”。通過將專業最新科學前沿、教師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創新經驗等匯編入庫,納入必修課和選修課,嵌入專業課程體系,把優質科研資源和科研成果轉化為育人資源融入課堂,實現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以本科生學業導師和研究生導師為牽引,引導學生進課題、實驗室、科研團隊參與各種科研活動,在言傳身教中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實現科教融合、以研促教。
以“五問”增效,從服務上促就業
問需于生,從學生需求側精細服務。學校聚焦畢業生實際需求,每年實施“兩階段”就業相關調查,從擇業意向、就業創業指導等30項指標分析學生實際需求,并據此落實助力畢業生順利就業。根據畢業生就業意愿開展訪企拓崗和招聘活動,實現就業崗位與就業意愿高度匹配;在教學區、學生社區分別建成24小時自助服務區,實現一鍵打印就業證明材料;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和學生成長指導中心全部入駐學生社區,實施就業力量“三下沉”,即下沉社區、下沉招聘現場、下沉用人單位,實現就業指導就在宿舍樓下、就業市場就在社區、就業幫扶就在身邊,畢業生對母校滿意度高達97%以上。
問計于企,從崗位供給側精準匹配。學校聚焦就業市場資源,定期分線路、分團隊、分行業,走訪畢業生就業流向集中的用人單位和區域人社人才部門,全面了解行業需求、企業招聘難點及需求標準等,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供需有效對接,用心用情守住原有用人單位;每年暑期,校領導帶隊8條專線,開展訪企拓崗專項行動,校院訪拓企業370余家。75%以上的畢業生通過校園市場主渠道獲得優質就業機會與合適崗位,實現人崗適配效益最大化,用人單位對學校就業工作滿意度超90%的好成績。
問教于研,從組織科研上探究方案。學校聚焦就業工作中的難點痛點,實施有組織性的就業課題研究,成立就業創業研究室,分模塊、分特長成立就業創業科研小組,形成一周一研討、一月一總結的科研氛圍,打造校級—省級—國家級課題申報梯隊,以研究引領支撐就業實際工作。學校作為主要單位參與省級就業工作量化考核制定,為科學施策提供決策意見。
問效于實,從考核實績上促進就業。學校根據就業形勢,結合學科特點和往年就業去向落實情況,按照“四新”學科科學制定全年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將學生工作考核權重的30%賦權就業工作、將就業狀況以最大權重掛鉤專業預警和招生指標,確保全校就業工作符合實際,就業工作全員參與、全過程發力、全方位保障。
問責于崗,從責任落實上護航就業。學校健全就業監測制度,橫向形成“日上報—周通報—月對比—年評比”的節點目標管控機制;縱向形成“學生自查—輔導員核查—學院核準—學校督導”的數據監測保障制度。對于就業進展緩慢、就業工作不力的學院,校領導直接約談院黨委書記、院長,對于就業數據核查工作不徹底的學院和相關負責人,學校紀委給予問責,以制度管人、用責任成事,全力護航就業工作穩中提效。
【作者:任旭東,江蘇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中國高等教育》2024年第13/1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