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的一種工作方式。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50%的縣建立“教聯體”,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抓手,《方案》出臺有助于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協同育人格局,構建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教育生態。
“教聯體”工作方案出臺的重要意義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撐。《方案》是深化教育改革、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其出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開辟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創新路徑。《方案》是探索多方參與、密切協作的現代教育治理模式。通過政府統籌協調,多個職能部門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協同育人工作,形成社會共抓共管、共治共促的健康教育生態。同時,運用數字化平臺構建協同網絡,打破部門壁壘,形成數據共享、責任共擔的治理新范式,開辟了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創新路徑。
促進社會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從而凝聚協同育人合力。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聯動,可以打破社會教育資源分散的局限,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方案》強化黨建引領,統籌多方力量構建育人共同體,既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又激活家庭“第一課堂”功能,更拓展社會實踐教育平臺,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為青少年快樂、健康成長筑牢堅實根基。例如,學校可依托社區實踐平臺豐富教學內容,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社會資源可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支持,從而全面提升育人質量。
增強社會凝聚力。政府、學校、社區、家庭和社會資源的多方合作,不僅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還形成了一種“教育是全社會所有人的事”的理念。教育為人人,人人為教育。教育大家做、大家協同做,形成一種社會成員互相支持、協力合作的教育生態與社會氛圍,增強了社會成員間的互動和信任,提升了社會凝聚力。這種協作模式不僅有利于教育事業發展,也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28個典型案例背后蘊含的價值推廣意義和經驗
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是新時代黨和政府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公布了首批28個家校社協同育人典型案例。這些案例背后蘊含著廣泛的價值推廣意義,為全面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提供了成功經驗和寶貴借鑒。
機制創新,構建多方聯動制度體系。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典型案例破除了協同育人在職能部門間的工作壁壘,實現了領導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即充分發揮政府統籌作用,以明確關鍵主體責任為突破口,力促多元主體形成教育合力。如,廣東省陽江市構建了市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育工委指導、教育部門落實、有關部門支持、社會各方參與的“大思政課”格局。云南省安寧市人民政府在協同育人工作中發揮主導作用,牽頭成立“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該小組由政府各相關部門、學校代表、家長代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組成,負責整體規劃和協調工作。湖北省赤壁市成立由市長親自任組長的教聯體專班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全市教聯體建設工作,出臺了20多項管理制度,促進教聯體深度融合。青島市市南區建立了“黨政統領、教育主導、部門聯動、家校協同、社會共建”的全環境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全面推進教聯體工作。
資源融合,打通教育生態閉環。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中,很多地區和學校打通了教育生態閉環,實現了教育資源的融合與開放共享。江蘇省南通市紫瑯一小通過警校合作機制,實現了聯防、聯管、聯育的“三聯效應”。配備可視化一鍵報警系統,成立“警校家”護學崗聯盟,實現警校共防共管,共同保障校園安全。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育新小學構建“1+N”模式,以兒童為中心,在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系統中整合學校、家庭、醫療機構、社區等多方力量,對學生進行多重支持。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以學校為核心,以區域為基礎,把研究機構、部隊、職業學校、大學、研學基地、博物館、公安部門等資源聯起來,構建家校社協同的“教聯體”新模式。
技術賦能,數字化協同平臺建設。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中,很多地區和學校運用數字賦能,創新協同育人實踐。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中,建設公益性活動數字平臺,結合數據鏈接與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德育矩陣,形成全社會共育、數字賦能的新空間。云南省安寧市遴選安寧市第一小學和連然小學作為試點學校,依托智慧校園平臺構建“5+N爭章奪星”德育評價體系,變革學校多元化評價機制,開通“手機端”“電腦端”應用,打通“教師端”“家長端”“管理端”,實現了德育評價數字化、網絡化、全員化、實時化。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第十二學校在公眾號上搭建校家社教聯體協同育人專欄,設置學校動態、家庭教育、社會資源、活動展示等板塊。未來學校將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家長群開設互動社區。
以評價促協同,強化制度保障。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卓有成效的地區或學校多將評價納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或學校督導評估體系,從制度上保障協同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如,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教育督導,教育局會同衛生健康等十部門聯合出臺行動計劃,確保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措施真正落地。湖北省赤壁市各“教聯體”共謀共建,共進共贏,實行行政管理、編制統籌、教師發展、教學研究、考核評價、文化建設一體化。重慶市渝中區針對學校主體、家長群體、部門團體,分別結合實際制定評價方案,打造多維全面的評價體系。
這些典型案例表明,家校社協同育人需從“松散聯結”轉向“制度性共生”,為持續深入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 “教聯體”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教聯體”建設還需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及應對策略
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構建新時代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創新實踐。當前,各地區積極探索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需著力破解一些深層次問題。
體制機制融合度待提升。部分地區存在部門職責邊界模糊、資源統籌效率不高等問題,跨領域協同的制度化保障仍需加強。一是統籌協調機制不夠完善。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在育人目標、資源調配、責任分工等方面缺乏統一的頂層設計和協調機制,導致信息共享不暢、資源整合不足,難以形成育人合力。二是政策法規銜接性不足。現有教育政策與法律法規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方面存在銜接空白或矛盾,部分條款滯后于實踐需求,制約了協同育人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三是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成效缺乏科學評價體系,對各方參與主體的激勵措施不足,難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影響了協同育人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育人理念共識需強化。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協同育人的理念上還缺少共識,價值認同有待深化。一是教育目標定位不同,價值導向需統一。家庭、學校和社會在育人目標上存在差異:家庭教育可能更關注個體成長與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側重學業成就與綜合素質,社會教育則強調公民責任與實踐能力。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協同育人方向不明確,需通過共同研討形成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兼顧全面發展和社會責任的統一價值導向。
二是教育手段存在差異,育人理念待統一。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教育手段上需銜接:家庭教育偏重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教育以知識傳授為主,社會教育側重實踐體驗。需在理論層面達成共識,形成協同育人的大教育理念,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形態進行有機整合,實現實踐層次的統一與互補。例如通過德智體美勞融合的“五育”并舉框架設計以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的教育活動,避免碎片化育人。
三是文化認知存在差異,共同體意識待培育。家校社對教育本質的理解可能受歷史習慣、文化傳統和部門壁壘等因素影響,存在認知差異。例如,部分家長將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造成家庭教育缺位;部分學校將家長納入教師助教角色,造成學校教育越位;部分社區資源未能有效融入教育體系。需大力培育協同育人“教育共同體”意識,建立常態化的“教育共同體”對話協商機制,使三方實現角色重構與優勢互補。
專業支撐體系較薄弱。目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相關支撐體系不夠完善,難以順利完成協同育人工作。家庭教育指導、社會實踐課程開發等專業力量不足,常態化培訓機制亟待完善。
一是專業化培訓機制尚未完善。因缺乏系統化的培訓資源支持,部分地區的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家長及社區工作者在實踐能力上存在不足。例如,針對家庭教育指導、心理健康干預等領域的專項培訓覆蓋面有限,導致參與主體在實際操作上不能滿足現實需要。
二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滯后。一些地區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機制尚未充分打通,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優質課程、實踐基地等資源未能高效流動。部分地區存在信息化平臺功能單一、數據互通性不足等問題,制約了協同育人的實效性。
三是科學評估與反饋體系欠缺。當前對“教聯體”實踐效果的評估多停留在經驗層面,缺乏基于數據的動態監測和量化分析工具。例如,家校社三方在目標達成、過程管理和效果評價中尚未形成一體化的指標體系,影響了協同育人效果。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是我國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但存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鄉村和欠發達地區家校社資源供給不足,數字化基礎設施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
一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教師隊伍、先進教育設施及特色課程資源多集中于城市地區,部分鄉村和欠發達地區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備短缺等問題,制約了“教聯體”協同育人能力的整體提升。
二是信息化支持能力差異顯著。城市地區普遍具備較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如智慧校園平臺、在線教育資源庫等),而部分農村地區受限于網絡覆蓋不足、數字設備匱乏,家校社三方難以實現高效互聯互通。
三是社會參與深度存在差距。城市家庭和社區通常擁有更豐富的教育支持渠道(如校外實踐基地、公益講座等),而鄉村地區家庭與社區的資源整合能力相對不足,導致協同育人的社會支撐力較弱。
針對“教聯體”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凝聚各方合力,不斷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和管理體系,將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完善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協同育人領導小組統籌機制,制定家校社協同育人實施相關制度。明確各方權責,建立政策牽引、資金投入、資源調配、考核評估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如,將“教聯體”建設納入地方教育發展規劃,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城鄉資源互通。成立區域級“家校社協同育人指導中心”,統籌協調教育、民政、婦聯等多部門資源,形成跨領域協作網絡。
夯實專業能力,提升協同效能。建立專業化培訓體系。面向教師,開設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納入繼續教育學分;面向家長,開發線上線下結合的“家長學校”課程,覆蓋科學育兒、心理健康等主題;面向社區工作者,提供教育類公益項目設計、志愿者管理等實務培訓。同時,組建專家智庫。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組建專家團隊,為“教聯體”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方案,定期開展案例研究和專業支持。
實現數字技術賦能,優化資源共享。建設區域性“教聯體”數字平臺,建立課程資源庫、線上學習平臺、網絡互動平臺等,實現家校社信息實時互通。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區域教育資源缺口,精準匹配需求,動態推送適配資源。如,根據鄉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需求,定向鏈接城市心理咨詢師志愿服務資源。
激發社會參與,凝聚協同合力。形成多元主體聯動的協同育人合力。學校發揮紐帶作用,定期組織家校開放日、社區實踐課;企業提供實踐基地或公益基金支持;社會組織承接特色項目(如課后托管、職業體驗活動)。對積極參與“教聯體”的家庭、機構、社區、企業給予榮譽表彰或政策傾斜,激發持續參與動力。
進行動態評估,推動工作持續發展。開發“教聯體”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涵蓋資源利用率、家長滿意度、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等維度,通過數字平臺持續進行過程反饋、動態反饋,推動協同育人工作不斷改進,持續發展。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吳紹芬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