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高校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優勢和多學科特征,組織開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要面向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切實把握好學科這一核心要素,發揮獨特優勢,一體夯實辦學能力,鞏固拓展服務面向,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更強有力支撐。
一要突出學科引領,應需主動布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學科布局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決定了一所大學教育科技事業發展的重點,是統攬各項辦學工作的“綱”。高校要加強頂層謀劃,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動態優化學科布局、凝練學科方向,集聚優勢資源力量,不斷提升辦學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特別是要主動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新趨勢,通過持續凝練學科方向,加快前沿領域布局,促進傳統學科內涵進化升級和學科間交叉融合,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蓄勢賦能、提供源頭支撐。在辦學實踐中,近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重點領域凝練了一批新興交叉方向,布局建設了人工智能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未來空天技術學院等平臺,牽引辦學資源向賦能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匯聚。
二要注重協同增效,一體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夯實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硬能力。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高校應當基于系統觀推進組織理念更新,通過深化綜合改革,建立協同導向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強化內涵主導、開放共享的資源配置理念,切實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互動。要以匯聚一流人才團隊為核心,深化科教協同,以學科、平臺、團隊一體化統籌推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隊伍建設、平臺打造等工作,既實現資源集約保障,又能在真實的科研場景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近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級分類打造了微納中心等一批融人才保障、專業實踐教學與科技創新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教協同共享平臺。組建國際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面向基礎前沿和新興交叉領域打造了若干個研究中心,作為人才蓄水池、新方向孵化器,實現學科交叉、人才匯聚、資源集約保障和平臺共享。秉承“邏輯集中、物理分散、全校共享”理念布局建設未來學習中心,搭建“智造工廠”實踐與創新平臺,實現了學生由學知識向強能力轉變。
三要把握時代所需,強化產教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人才科技供給。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高校與之是比較強的上下游耦合、互相支撐、協同發展關系,要以產教深度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協同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要不斷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引導科研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切實提高成果轉化效能。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在強化學生基礎理論功底的同時,著力培養技術科學的橫向交叉能力、縱向貫通的實踐創新能力,提升把握運用新技術手段的能力,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近年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持續拓展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例如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共建“協和醫班”,與中央財經大學交叉培養“計算機+金融”人才,與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共建航空發動機研究院,與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共建大飛機研究院,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等,探索工學交替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模式,2022年入選全國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點建設單位,同時有效促進了科技創新與重點行業領域的合作。(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