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大蝦是特意為學生準備的,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分到四五只。”臨近午餐時間,記者走進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第三初級中學,校長宋彥龍告訴記者,除了大蝦,孜然羊肉、牛肉胡辣湯、大盤雞等菜品都是學生餐桌上的“常客”。
這得益于該縣智慧教育2.0平臺的加持,食材采購等數據隨時可查,AI智能分析營養及安全性,時刻守護著學生“舌尖上的安全”。食堂后廚工作人員每日進行健康自檢,數據同步上傳平臺,確保每一位接觸食材的工作人員身體狀況都符合健康標準。
去年以來,周口全市投入3300多萬元,改善學校食堂1160所;引進節能、高效、環保新型設備2000多套;780所學校食堂改造污水排放系統,實施室內粉刷和修繕;826所學校擴大學生就餐空間,合理布局就餐桌椅。
“各位家長,為更好地做好‘校園餐’工作,加強食品安全監督,學校準備聘請家長到食堂工作,有意向者請與學校聯系。”為構建家長參與、社會監督的“校園餐”安全監管模式,周口市各學校向家長發出邀請。
孩子在校是否吃得好、吃得健康?這是每一位家長最牽掛的問題。為了打消家長的疑慮,全市提供“校園餐”的學校都成立了由學生家長代表組成的膳食委員會。為了當好校園餐飲安全的“守護者”,他們全程參與學校食堂管理制度建設、食品安全監管、早中晚餐詢價和餐食質量改善等工作,真正實現了“零距離”監督。
“以前總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好,現在我能親自參與監督,心里踏實多了。”周口市文昌小學家長李敏認為,這種多方監督的方式,不僅讓她對校園餐飲更加信任,也推動了學校食堂后廚管理不斷優化。
如何保障學生吃得好?扶溝縣用一條“硬規定”給出了答案:學校必須保證不低于學生餐費總額的65%用于食堂采購原材料。在這條規定的保障下,扶溝縣每一所學校食堂的餐桌上,新鮮蔬菜、優質肉類等食材成為“主角”。
“為了實現對這一比例的把控,我們對‘財務共管系統’進行創新,徹底改變以往學校餐費管理的模式。”扶溝縣教育體育局局長萬紅宇說,學生餐費通過銀行繳費小程序直接繳納至共管賬戶,資金支出由供應商、學校、縣教育體育局、銀行四方共同核對確認,最終由多方監管的教育餐飲清算中心支付。這一舉措不僅有效防范了廉政風險,更確保了每一分錢都能用在實處。
制度已然確立,那么如何確保采購環節的透明與真實?答案藏在“智能收貨系統”的科技力量中。智能化稱重設備如同一位嚴謹的“守門員”,每一種食材都被精準記錄,數據實時上傳至平臺,與陽光采購系統無縫對接。驗收完成后,系統自動生成電子簽收單,訂單、配送單、收貨單、結算單“四單合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閉環。各個環節均實現數字化運行,從農田到餐桌,每一斤食材的來源清晰可溯;從采購到結算,每一分錢的流向透明可見。
目前,扶溝縣每一所學校的大門口,都貼著一張大大的二維碼,它如同一座無形的橋梁,將家長、學生與“校園餐”緊密連接,只需用手機輕輕一掃,學校的“陽光公示平臺”便躍然屏上,“校園餐”的每一個細節——從食材采購到烹飪過程,從每日食譜到資金流向等都清晰可見,真正實現了“陽光下的每一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保障全市200多萬名師生‘舌尖上的安全’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前提,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善之舉。”采訪中,周口市教體局局長趙振鄭重地說,接下來,將持續用好信息化手段,打造“線上訂單、線下配送、數字賦能、陽光監管”的周口模式,著力打造溫馨和諧的就餐環境,把“校園餐”做成學生健康成長的營養餐、幸福餐。(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丁璽 萬志強 記者 龐珂)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