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高等教育作為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結合點,圍繞幫扶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助力鄉村振興等工作,志智雙扶,促進了中西部地區和鄉村人才鏈、產業鏈、治理鏈的耦合發展,從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角度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角度發揮了顯著作用,交出了一份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的高校答卷。
小家與大家的發展邏輯契合。教育是人才涌現的基礎和科技發展的先導,教育支撐人才,人才支撐創新,創新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屬性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服務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成長成才進而回饋社會是其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推出系列政策,高考招生增量向中西部傾斜,公共服務類就業崗位增量向中西部傾斜,深入推進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有效激發了其內生動力。
公平與效率的資源配置兼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彰顯教育公平的國家基本政策導向。但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義,是在保持公平競爭的屬性下實現基本保障,因為教育有促進民生、兜底保障的基礎性作用,同時也承載著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如近年來國家建設的“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是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縮小數字鴻溝、推動教育服務共同富裕的有效支撐,讓所有的畢業生都能享受全國高校的就業信息,在拓寬學生就業視野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動能與勢能的動態轉化高效。科研是高校科技創新的生命線,也是高校的核心優勢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顯示出科研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今年8月,教育部發文就推動高校加強有組織科研,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部署,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直屬高校定點幫扶工作,高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高校支撐鄉村振興的科技創新體系,為鄉村產業發展和產業振興提供了技術保障、成果供給和人才支撐,筑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這是高校科研創新勢能轉化為鄉村新發展動能的直接體現。同時,鄉村新發展動能也是促進教育科技進步的“試金石”,是向社會輸出產能的“發動機”,有效豐富了高校綜合勢能的內涵外延。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01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