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校與地方共建共融,既是貫徹落實“八八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創辦于1993年的杭州大學義烏分校,開創了浙江省縣級市辦大學的先河。一直以來,學校堅決落實“八八戰略”中“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的要求,將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總結的“義烏發展經驗”內化為辦學根本遵循,緊扣義烏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設,打造了城校聯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的“義烏模式”,譜寫了創業城孕育創業校、創業校成就創業城的佳話。
聚焦地方核心需求
讓城校聯動更顯“溫度”
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城校相互擁抱就是一種雙贏。學校聚焦義烏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核心需求,堅持“根植義烏、服務區域、走向國際”的辦學定位,將義烏《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地的政治優勢、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等高能級改革的平臺優勢和融入全球開放的樞紐優勢轉化為提升關鍵辦學能力的資源優勢,走出一條以“創”立校的特色辦學之路,解決了服務地方技術技能人才不足、創新服務能力不強、產業轉型動能不夠等難點。學校和義烏市委、市政府緊密聯動,雙向賦能、雙向服務、同頻共振,平均每年有60%左右的畢業生留地方就創業、培養國際學生1萬余人次、服務地方企業3000余家,先后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等。
聚焦校地協同發展
讓城校聯動更富“粘度”
以“地方所需”與“高校所能”有效銜接為目標,學校積極探索實踐“資源更加融通、利益更加協調、運行更加高效”的校地協同發展新路徑。強化黨建引領,政校同臺唱戲,實現集中力量辦職業教育,學校入選浙江省高校黨建“四個融合”行動試點校。義烏市委與學校黨委成立校地黨建共同體,推進26個校地合作重點項目,創新構建“雙主體五集群多聯盟”縱向三級聯動、橫向校企地多跨協同模式,將城校聯動發展內化為政治自覺。義烏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專項支持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辦學經費、辦學空間、人才引育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成為地方政府部門支持辦好職業教育的共同行為,構建了同臺唱戲的和諧畫面。
聚焦人才引培集聚
讓城校聯動更具“高度”
引培人才是推動義烏小商品市場升級發展的關鍵力量。學校與人社部門、地方企業合作緊密,政府優化留人和用人環境,加大對畢業生的扶持力度,出臺系列畢業生留義政策,有60%留在本地就創業,其中82%畢業生簽約服務中小企業。學校教師深度服務地方,累計為地方提供決策咨詢80余項,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理論研究與地方應用實踐相結合的優勢,成為義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智庫。
聚焦產業轉型升級
讓城校聯動更加“深度”
產業需要什么,高校就提供什么,學校助力義烏市場轉型,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義烏市場從出口和批發為主不斷向進口出口、線上線下、境內境外融合發展。學校通過改造傳統專業、撤并劣勢專業、增設急需專業,服務產業發展需求。如,義烏開通義新歐班列后,學校就申請設置了西班牙語專業,累計開設阿拉伯語、韓語等9個語種外語課程,語種數量居全省高職院校第一,為義烏儲備了高素質小語種人才。目前,33個招生專業均為義烏緊缺型專業,其中12個為財經商貿類專業。精準對接區域產業發展,加強與商城集團、雙童吸管等地方規上企業合作,持續深化242分布式產教融合體,積極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近3年,學校技術服務項目524項、創新成果轉化253件、經濟效益達2.32億元,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區域貢獻度,獲教育部產教融合案例2個。
聚焦辦學特色優勢
讓城校聯動更有“廣度”
義烏是一座融入全球的商貿城市,與世界233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市場外向度超過65%。學校聚焦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創業教育、創意教育、國際教育三大辦學特色優勢,全方位服務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設,服務地方的衍生效應明顯。學校在戰略布局、協同育人、科技創新、為民造福等關鍵因素上發揮特色教育優勢,培育義烏首批電商創業人才,制定全國首個電商直播專項職業能力考核標準,緊密結合浙江省山區26縣實際開發創新創業培訓菜單式品牌項目,構建“續航式”職業教育幫扶模式,年培訓新農人超萬人;建成全國首個以“小商品創新設計”為主要研發方向的創意文化園區,引進高端設計機構、產品研發科技型企業70余家,產值累計近4億元,在全國開設聯合研發基地22個,吸引全國151所知名高校的設計學子到義烏實踐;創新國際學生管理,國際生規模位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講好中國故事,培養國際學生的文化認同,促進了義烏與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助推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0年的探索實踐,義烏和義烏工商職院的城校聯動發展模式為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義烏樣本。
(作者鄭偉俊系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吳媛系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7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