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十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武漢大學隊員出征儀式。
學校供圖
北京大學醫學部師生在實驗室。
學校供圖
掃碼看更多年度教育大事
■年終特稿
“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绷暯娇倳浽谥泄仓醒胝尉值谖宕渭w學習時強調。
2023年,中國經濟在劈波斬浪中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篤定向前,教育無疑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一年,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教育的支撐力、貢獻力愈發彰顯。
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教育勇擔使命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痹诮衲耆珖鴥蓵?,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意義作了深刻闡釋。
這一年,教育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
“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痹谥泄仓醒胝尉值谌渭w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為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指明了方向。
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重任在肩。
這一年,教育部集中各方力量組織編制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對高??萍紕撔鹿ぷ鬟M行了專門部署。
圍繞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教育部批復立項建設6個前沿科學中心,支持一批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一批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這一年,教育部加快推進高校有組織科研,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轉變為“國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這一年,更多高校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深入謀劃有組織科研,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北京大學研究制定《提升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的工作方案》,出臺《理工醫科“揭榜掛帥”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年度重大科研項目列表》,強化重點領域集中攻關,推動科研資源和創新要素向重大科研項目集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充分發揮優勢學科技術攻關能力,從科研謀劃、質量管理、平臺建設等8個方面制定21條舉措,為更好服務國家需求提供支撐;
廈門大學圍繞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加強科研戰略規劃、重構科研組織模式、提升知識經濟轉化能力和增強服務區域發展能力5個核心任務,實施“創新賦能”行動,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這一年,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一批“硬核”科學發現和科技成果從高校接續產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持續貢獻力量。
高溫超導是世界科學前沿重要研究領域。在中山大學,該校物理學院王猛團隊首次在鎳氧化物中發現了達到液氮溫度的超導電性。這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獨立取得的一項突破性成果,是基礎研究的標志性進展。
腦機接口技術是新一代人機交互和人機混合智能的關鍵核心技術。一只猴子用“意念”控制機械臂將食物成功送入嘴中,這項由南開大學段峰教授團隊牽頭的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中國腦機接口技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今年7月,全國高??萍紕撔卖邇炐憧蒲谐晒劚碚么髸匍_,會上對近兩年高??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獲得者代表進行了表彰。
研制出國際上第一個用于SPECT顯像的廣譜腫瘤顯像藥物的北京大學教授王凡;聚焦玉米種質資源自主創新,持續開展協同科技攻關的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嚴建兵;聚焦白堊紀溫室氣候變化,成功實施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
這場大會,集中展現了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希望學校廣大師生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接續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勇攀科學高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苯衲?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的師生代表回信時這樣說。這不僅鼓舞了武漢大學師生,更激勵了廣大高校師生,以教育之強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教育多點發力
“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系統分析我國各方面人才發展趨勢及缺口狀況,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設置,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升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作出了戰略部署。
這一年,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更加聚焦關鍵點,從明確培養定位,到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再到課堂教學改革,一系列舉措接連出臺。
12月23日,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開考。與往年相比,今年研考更受關注——
研考開始前幾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期出臺的一份重磅文件——《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
讓學術的更學術,讓專業的更專業?!兑庖姟诽岢鲆曰A學科博士生培養為重點推進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牽引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期在這兩個重點領域實現率先突破。
回望2023年,其實可以尋到多處與這兩個重點領域改革相呼應的線索。
2023年秋季開學前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北京、合肥兩地舉行了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評審會議,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8所試點高校的優秀本科生申請人進行了面試考察。
這場面向優秀本科生的項目評審,背后是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和方式的全新探索。
2023年,教育部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進行戰略合作,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關口前移,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同時一起開展資助優秀本科生的試點,以期更早發現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今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4所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名單,同時首批工程碩博士今年已進入企業實踐培養階段。
一場大會開得恰逢其時。9月,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工作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會上成立了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發布了卓越工程師培養核心課程、能力標準、工作指南,并就深化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構建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體系進行了深入研討。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及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高低,首先體現在學科專業的結構和質量上。
今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以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如果說學科專業調整是在中觀層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那么課堂教學改革就是從微觀層面以“小切口”撬動人才培養模式“大改革”。
今年年初,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工作“101計劃”啟動。該計劃從試點的計算機領域,向基礎學科和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的關鍵領域鋪開,建設一批核心課程,推動核心教材、核心師資、核心實踐項目建設,引領帶動高校相關學科領域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
追根溯源,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或許應該從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開始。
“希望同學們從小樹立‘科技創新、強國有我’的志向,當下勇當小科學家,未來爭當大科學家,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苯衲辍傲弧眹H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育英學校考察時深情寄語少年兒童。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對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作出了全面部署,推進基于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上海設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這一平臺帶來的新理念、新實踐將有利于我國深化STEM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
可以想見,當這一代從小就涵養科學精神、種下科學種子的孩子成長起來后,將成為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教育彰顯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
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一年,“融”成為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著力點。
去年年底,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的系列重大舉措,為實現“三融”提供了新路徑。開局之年,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全面發力。
教育部先后與天津、山東、廣西、黑龍江等省份啟動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試點。與山東簽訂“賦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與廣西簽訂“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從教育部和相關省份簽署的協議名稱可以看出,一省一策,教育部在推進職業教育更好融入區域發展戰略。
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兩翼”建設如火如荼,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銜接。教育部遴選建設了第一批共28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同時聚焦國家重大行業,特別是制造業重點產業鏈以及農業、服務業重點領域,建設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重點支持建設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強優勢學科,不斷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苯衲?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回信時這樣強調。
這一年,教育在提升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配度”上邁出更大步伐。
今年,教育部先后在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中西部、中部、東北地區等區域重點城市召開多場教育強國戰略咨詢會,在教育支撐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廣泛聽取意見。
以“兩個先行先試”為主要任務的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工程是教育部今年一項重點工作,其中一個先行先試便是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教育布局和結構上先行先試。
在上海張江科學城的未來公園,上??萍紕撔鲁晒拐谶M行。走進展廳,“空天陸海能”的一個個大國重器,一張張科創名片熠熠生輝。今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展覽時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上海在這方面要當好龍頭,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就在7個月前,教育部與上海市簽署了深入推進上海市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先行先試戰略合作協議(2023—2025年),和上海同向而行,發揮上海教育“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作用,聚焦重點領域著力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效能,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教育、科技、人才戰略在上海高質量落地,助力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放眼全國,教育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同規劃,在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為“強國建設,教育何為”寫下生動注腳。
廣東啟動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組織省內百家高校院所與109個涉農縣(市、區)結對共建,為縣鎮村發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撐,在“百千萬工程”這一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中充分彰顯教育擔當。
川渝兩地啟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優化提升教育功能布局、促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加快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等10項行動計劃,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高質量發展。
黑龍江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加快高教、職教兩大改革,建設教育支撐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科研、重型裝備制造、中俄教育合作、冰雪體育研學“四大新高地”,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賦能提速。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在這片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熱土上,教育必將為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