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論·切實做好教師隊伍建設系列評論之四
教育部召開的2024年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部署會指出,“重改革,抓好教師隊伍治理優化,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推進教師管理綜合改革”。推進教育強國建設,教師隊伍是重要的基礎工作。教師隊伍建設亟待以高質量為核心,從“質量管理—質量監測—質量保障”三方面,全面推進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在推進教師隊伍質量管理方面,要著力于提升教師隊伍治理效能。“放管服”治理模式下,教師隊伍高質量治理的方向是從“政出多門”走向“權責一致”,全過程服務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整個過程。
一是推進教師職業準入和退出的“管理閉環”改革。目前,雖然我國教師的準入堅持“公開招聘、競聘上崗”的原則,基本建立了規范有效的退出機制,但在具體管理中,通常按照《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進行教師管理,未能充分體現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進一步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合法化保障教師的“權責利”。除了完善教師勞動合同法、教師法中對教師任用、培養、激勵等的權責分配外,還要配合適當的救濟程序和救濟制度。二是深化教師考評和職稱制度改革。教師職稱、待遇等的同步提升更有利于提升教育質量。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教師考核要從“硬指標”轉向“軟硬指標兼具”,突出對教師能力、成績和貢獻的評價,形成獎勵和懲戒制度相適應的教師考核制度。三是分類推進教師編制制度改革。在教師編制緊縮的背景下,提升教師職業的吸引力要轉向拓展教師個體生存發展空間和提高工資收入,推進教師編制改革走向“引育結合”,將教師編制改革的競爭性、靈活性與教師職業發展的穩定性、長期性相結合。
在推進教師隊伍質量監測方面,要著力于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結構。教師隊伍建設質量水平直接表征為教師資源配置均衡程度,目的是加大教師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促進教師的合理流動,緩解教師的結構性短缺。
除了關注不同教育階段教師隊伍“縱向梯隊”配置的均衡度,還要重點監測城鄉、區域、學校之間教師隊伍“橫向梯隊”配置的均衡度。城鄉之間教師資源配置均衡的關鍵在于推動城鎮教師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促進城鄉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區域之間要重視優質教師在同一類學校、同一年級的配置情況,形成普通教師、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常態分布的格局。學校之間的教師資源配置,一方面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中“班師比”“師生比”的均衡,以及學科結構、性別結構、職稱結構、專兼職教師結構等方面的均衡;另一方面要重視職業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間教師結構的優化,尤其要加強普通高校專業課教師和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融合共享。
在推進教師隊伍質量保障方面,要著力于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一是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要建構在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文化屬性是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與其他國家教師標準體系的本質區別。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要依托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在教師育人能力、教師結構準入標準、職稱管理、教師評價與激勵、教師崗位配置等方面凸顯自主性、教育性和中國性。二是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要體現中國實踐特色。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生發于中國教育本土實踐,應挖掘、提煉、總結出適用于中國教育規律、學生發展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的標準,如教師的師德師風標準、專業成長標準等。三是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要對話“世界一流”標準。將高質量教師隊伍置于世界坐標中,闡明中國特色教師標準體系與其他國家教師標準體系之間的關系,為世界教育學科發展貢獻知識創新,也為其他國家教師標準體系建設提供中國方案。
(作者系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6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