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近年來,各校掀起校本課程建設的熱潮,各種校本課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并且在實施、優化、創新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學校辦學理念與辦學行為,進而形成學校的特色課程。
中小學特色課程的“特”體現在哪里,如何建設特色課程,如何充分發揮特色課程的育人實效?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和調研,談一下對中小學校特色課程創建的思考。
特色課程,特在何處
何謂特色課程?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石鷗認為:“特色課程是學校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本校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需求與發展為核心,以地域、社區與學校資源為依托,經過比較長期的課程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性的整體風格和出色育人成效的課程、課程實施或課程方案。”學者朱華偉和李偉成認為:“特色課程是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圍繞學校個性化的育人目標,整合相關領域學習與活動內容,用以培育認同自身文化而具有某種特質學生的課程。它是一門反映學校辦學特色、培養特色學子的課程。”通過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特色課程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其一,圍繞“學生需求”。這是特色課程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是特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重要依據。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個性、學習風格和發展目標。只有當特色課程與這些個體差異相契合時,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和全面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天賦,希望在音樂方面得到更專業的指導和培養;有的學生則對機器人編程充滿好奇,渴望在科技領域一展身手。特色課程應針對這些個性化需求提供豐富多樣的選擇,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搭建廣闊的平臺。
其二,做到“人無我有”。這體現了特色課程的獨特性。特色課程應該填補常規課程體系中的空白,突破傳統課程的框架和模式,力求獨辟蹊徑,以新穎的內容、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別樣的教育目標吸引學生的目光,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比如,有學校開設以“城市農耕”為主題的特色課程,將農業知識與城市環境相結合,讓學生在高樓林立的都市中體驗種植的樂趣,了解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這種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又頗具新意的課程內容,正是其與眾不同之處。
其三,力求“人有我優”。這凸顯了課程自身品質的卓越性。在創建特色課程過程中,要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當其他學校已經開設了類似的特色課程時,我們不能滿足于簡單的模仿或跟隨,而要深入研究課程的內涵和目標,優化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估手段,使本校的特色課程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比如很多學校開設了書法課程,但多限于書法技能層面,如果能深入挖掘古老文字的奧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顯然就比一般的書法課程有更高的價值追求,也能形成獨特的優勢。
構建特色課程內容體系
在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框架下,學校在特色課程創建過程中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在實踐中解放思想,這樣才能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課程新生態。
在構建特色課程體系過程中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特色課程內容應廣泛而豐富。特色課程內容可涵蓋藝術、科學、人文、體育等多個領域,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這種選擇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使他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中積極探索、深入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和成就感。比如,有的學生在傳統學科的學習中表現平平,但在手工制作、戲劇表演等方面卻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通過廣泛接觸不同類型的課程,學生能夠發現自己未曾意識到的潛力,為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發展找到新的方向。特色課程建設應盡量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性,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和節奏做好課程安排。有些學生擅長理論學習,可選擇更多學術性較強的課程;而有些學生則更擅長實踐操作,會更傾向于選擇實驗類、實踐類課程。這種個性化的選擇有助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是特色課程建設應扎根文化沃土。特色課程要扎根民族文化,讓學生深入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傳統技藝等,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還要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和弘揚。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如風俗習慣、民間藝術、歷史遺跡等。將地域文化融入特色課程,能夠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家鄉的熱愛和歸屬感。特色課程不僅應扎根本土文化,還應引導學生接觸和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對比和研究不同文化,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的心態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具備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競爭力。
三是要創新以生為本的課程學習范式。項目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體驗式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以項目式學習為例,學生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主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比如,在“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特色課程中,學生可以組成小組,開展當地水質污染情況的調查。學生需要制訂研究計劃,收集水樣、分析數據、提出解決方案,并最終形成報告向社區展示。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更培養了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特色課程應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未知領域,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學會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分析,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為特色課程建設保駕護航
特色課程建設需要一定的資源條件作為支撐和保障,往往需要借助學校之外的力量,這就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共同努力,系統優化特色課程保障和發展體系,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優質、個性化的教育。
地方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特色課程創建,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資源保障。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搭建特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整合社會各界的優質教育資源,如博物館、科技館、企業等,為學校提供實踐基地和專業指導;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特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定期舉辦特色課程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動,促進學校之間的經驗分享和相互學習,營造尊重個性、鼓勵創新的教育環境。
家長應認識到特色課程對孩子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的重要性,積極支持學校建設與實施特色課程。家長可以發揮各自所長,參與學校的特色課程建設,共同推動課程的優化。家長可拓展特色課程的學習渠道,為孩子提供獨特的學習體驗和指導。
學校則要做好課程規劃與設計,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特色課程規劃,明確課程目標、內容和實施方式;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使其能夠勝任特色課程的教學工作,加大力度引進具有專業特長的教師或兼職教師,充實特色課程師資隊伍;建立健全特色課程教學管理制度,確保課程質量;制定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同時加大對特色課程所需設施設備的投入,建設專用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為課程實施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安丘市實驗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2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