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到基層尋找青春答案
“感謝中南林科大的博士們,建好竹林基地、升級砍伐設備,砍竹下山要比之前快4到5倍,再也不愁竹子爛在山上啦!”湖南桃江的竹農莫間飛一邊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博士服務團成員指導下采運竹子,一邊感激地說。
日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科技賦能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博士服務團,再次來到湖南省桃江縣開展實地調研,深入了解當地竹產業帶動鄉村發展的模式及現狀,推廣以竹代塑理念和新技術,梳理匯總竹農和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將實驗室研究與鄉村、車間實際需求結合,助力當地竹產業的加速升級。
論文寫進竹產區,“對癥下藥”解難題
桃江縣素有“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擁有楠竹155萬畝。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就通過實施“林科教工程”與桃江政府、企業合作發展竹產業。
“從2016年開始,學校材料學院組建了科技賦能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博士服務團。8年來,師生累計300余人次參與服務桃江竹產業發展,他們走遍桃江的竹產區,將竹科技論文寫在竹企業、寫進竹農家,用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走在“竹海”的林蔭道上,博士服務團指導教師卿彥向記者介紹。
本屆博士服務團由該校材料學院研究生第一黨支部的9名博士黨員組成。調研發現,當地竹產業層次不高,技術創新乏力,核心“拳頭”產品不多,融合新業態不深的問題較為突出。博士服務團與當地行政主管部門、龍頭企業、林農代表等進行了溝通交流,為當地竹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對策建議。
“首先要對桃江的竹產業進行前瞻布局,加強產學研協同與跨行業協作,探索竹林碳匯價值實現機制,強化政策支持,鼓勵和推廣代塑產品。”博士服務團指導教師張振說。本次,團隊將依據不同企業的問題“對癥下藥”,與企業簽署合作協議或技術研發協議20余項,主動對接竹農50家,預計將為企業提高年產值近5800萬元。
“有了博士服務團,我們竹產業升級就有了強大牽引。”桃江縣副縣長童春義說。
企業建起“科技樓”,特色發展有支撐
走進湖南桃花江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園區,一棟風格別致的三層竹樓映入博士服務團成員的眼簾。他們激動地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研發技術的成品,也是全國第一棟、目前最大體量的裝配式竹結構建筑。”
竹基復合材易霉變、易腐朽是阻礙竹材裝配式建筑發展與應用的重要技術難題。自2021年起,博士服務團在深入調研基礎上,聯合當地企業,對竹裝配式建筑用集成材的強度、阻燃性能和防霉防腐性能三大難點逐一進行技術攻關,為竹材在裝配式建筑上的應用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最終幫助這棟1500平方米的全竹式科技示范樓建成。
“以竹代塑”是當地產業升級的一次重大機遇。但是,博士服務團發現,當地的竹農對以竹代塑的認識有限,企業在以竹代塑產品研發和推廣上的投入也相對較低。
“實際上,竹子材料不僅可以綠色替代我們常用的塑料袋、瓶、碗等,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后,還可以代替農用地膜、市政管道等,性能比塑料的還要好。”博士服務團成員每到一處,都要科普一下“以竹代塑”的優勢。
博士服務團成員張樹森介紹:“發展以竹代塑產品會給竹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但這需要竹農、企業、高校都參與其中,讓竹材加工更加全能、成本更低,這樣以竹代塑產業體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研究探索新領域,資源利用有延伸
在桃江,博士服務團展示了團隊研發的新技術:竹材制備鈉電硬炭負極材料,可降低成本35%左右;“透明竹膜”技術,能替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表面的導電玻璃,將光電轉化效率提高到近2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們一直致力于新應用場景下竹產品的研發,以此助力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李新功介紹,加快新型竹復合材料科技創新,擴大竹材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應用,讓服務內容實現從竹筍、竹根到竹竿、竹枝、竹葉的竹材全生物量利用,讓竹產業在新興行業領域的全新賽道上馳騁,是大家共同的心聲。
“把實驗室搬到竹木企業,把論文寫在萬畝竹海,我想用我的專業知識為竹產業服務,用科技助力竹產業拔節而上!”博士服務團成員廖宇滿懷信心地說。
“我們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扎根基層、深入生產生活一線,掌握一手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聯動、師生共同參與的實踐育人新范式。”博士服務團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吳義強表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是一所以“林業、生態”為特色的老牌高校,學校努力培養更多的知林愛林興林人才,為助力“雙碳”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中國教育報》2024年08月13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