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質生產力已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圍繞其第一要素“更高素質的勞動者”的培養需求優化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模式,成為職業院校服務新質生產力的新時代教育擔當。為此,筆者所在的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以服務區域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為牽引,以專業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為主線,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布局,形成了緊密對接宜昌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專業體系,不僅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緊跟產業、突出重點,構建專業群建設新格局
按照“突出重點、集群發展”的原則,學校緊密對接產業鏈和崗位鏈,進一步整合優化專業群布局體系,推動專業面向智能化、現代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助推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和宜昌市“12520”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此,學校精心打造了“2+4+3+N”的“國—省—校—院”四級專業群建設格局。其中,綠色化工智能制造、健康服務與促進2個專業群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新能源材料與裝備、信息通信技術等4個專業群被確定為省級高水平專業群,數字商業、智能制造等3個專業群被列為校級高水平專業群,同時還積極培育了若干個院級特色專業群,形成與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高度契合的專業群建設格局。
以綠色化工智能制造專業群為例,化工產業是宜昌的支柱產業,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宜昌興發集團后,學校主動作為,與興發集團聯合組建了湖北省首個化工產業學院——興發學院,并率先組建了綠色化工智能制造專業群,按照職業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對課程體系進行解構與重構,將現代化工企業標準、化工環境保護等教學內容融入課堂,形成了基于工作過程的綠色、安全、環保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通過“學校學習+實訓中心操作+企業實踐”的三站聯動模式,為區域化工企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數字賦能、科學評價,實現專業結構調整優化
借鑒CIPP(背景、輸入、過程、成果)基于決策導向的教育評價模型,學校從專業設置邏輯、資源配置、運行實施、成果績效等方面跟蹤專業(群)發展情況,通過構建“六度”專業競爭力評價模型,即服務地方產業契合度、關鍵辦學能力領先度、產教融合育人協同度、學生成長成才支撐度、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度、建設成果成效顯著度,對專業(群)進行分層分類引導、診斷和激勵。這一評價模型不僅簡潔清晰,具有指導性和引領性,還充分利用了學校人才培養狀態數據平臺的數據,最大程度減少了專業填報工作量,提高了數據的真實性和采集效率,并能借此精準把握各專業(群)的發展動態,為優化專業布局、提升專業競爭力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為滿足產業轉型發展的社會需求,學校還建立了一套快速調整機制,通過將專業劃分為優勢專業、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培育專業四個層次,進行橫向賦分、排名和評價,精確了解各專業的相對優勢與不足之處。同時,建立專業預警與退出標準,通過及時分析評價結果,發現和解決專業建設中的問題。近年來,學校堅持“控制規模、調整結構、鞏固優勢、強化特色”的專業發展理念,通過“砍、優、新、融”的路徑,停招了部分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新增了一批新興專業。目前,學校共有招生專業44個,其中90.1%的專業主動對接宜昌區域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了專業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智能畫像、閉環管理,持續提升專業內涵建設
緊扣專業建設的各環節,緊密結合各專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學校以PDCA循環理論構建了集專業規劃目標管理、項目管理、成果管理以及專業建設評價于一體的“四步循環”管理專業建設路徑,強化了專業建設的自我監控與自我診斷能力,進而實現專業建設質量的持續提升。
學校高度重視數字化技術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建設了專業設置情況檢測平臺,運用“數智三職”一體化平臺實時抽取數據,為專業(群)建設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通過對專業(群)建設過程管理的數字化改造,實現了對44個專業的智能畫像,為專業建設的決策和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還將專業分類結果、專業考核結果與專業建設經費投入、專業結構優化調整、專業招生計劃、專業負責人考核等結合起來,確保工作的科學性、連貫性和一致性。此外,通過全面深化產教融合,以專業、課程、教材、師資、實訓基地“五金”建設為關鍵,數字化、國際化引領發展,形成了“一線貫穿、五金筑基、二化領航”的專業內涵建設格局。
(作者單位系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7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