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馬河,俗稱回馬河,是黃河支流汾河在山西省晉中市境內的一條重要支流。
近年來,晉中信息學院依托烏馬河文化帶,立足農耕文明與晉商文化交融的獨特生態,根植地方、服務社會,弘揚傳統文化。
“以鑷子為‘畫筆’將金屬絲掐成靈動造型,用琺瑯釉料精心‘點藍’填色?!逼z琺瑯工藝傳承人李澤瑩與學校社團導師劉媛媛化身“非遺教師”,帶領學生沉浸式體驗掐絲琺瑯工藝的獨特魅力。
在晉中信息學院書院社區中,分布著“阿河的裁縫鋪子”“花絲琺瑯工坊”“麥稈畫工坊”等特色工坊。在該校,非遺文化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對象,更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來,晉中信息學院結合全員書院制育人模式,將非遺文化融入學校美育工作,形成課程教學、實踐活動、藝術創作、校園文化多維發展的美育新格局。
“學校圍繞12個書院200余間功能房打造美育‘全鏈’的陣地,精心打造3.7萬余平方米藝術空間矩陣,將非遺融入學生專業學習和書院社區生活之中?!睍x中信息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負責人趙晉銳介紹。
晉中信息學院對非遺項目的引入不局限于專業課程,而是通過多種形式融入全校通識教育。該校推行“非遺學分制”,構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選修—必修—任修”美育課程體系。
新生體驗課“匠心對話·非遺美育初探”、新生研討課“三晉非遺美學”、校內選修課“山西民間非遺工藝”場場爆滿?!耙恍┛飚厴I的學生也常?!烊搿律沁z傳承的種子已經在學生心中悄悄生根發芽?!睍x中信息學院通識部教師趙云說。
在晉中,太谷秧歌僅存幾名能唱全本的老藝人,左權開花調正宗唱法瀕臨失傳。面臨本土非遺文化“青黃不接”的現實困境,晉中信息學院自覺扛起了“拾遺”大任。
“‘拾遺記’非遺傳承專項志愿服務隊,代表著學校對傳統文化的一份珍貴承諾?!睍x中信息學院藝術傳媒學院副院長孫琪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領志愿服務團隊走遍三晉大地,尋訪散落各處的非遺文化。志愿服務部的張紫彤說:“非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都讓我為之震撼。”
為讓本土文化藝術后繼有人,晉中信息學院還打造了烏馬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這是目前山西規模最大的高校非遺展覽館。館內涵蓋館藏文物區、活態非遺傳承區、研學空間、非遺生活美學館及非遺講壇等多個功能區。走進館內數字化展廳,全息投影技術讓古老的山西古建筑元素以全新的數字化形式呈現?!懊磕陞⒂^人次達1.1萬余人。”烏馬河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負責人介紹,“我們充分借助館內資源,讓學生在觀器明道中,學習先賢造物智慧,提升審美素養。”
“學校將持續以非遺為紐帶,以數字化、智能化為引擎,為地方文化傳承輸送更多應用型創新人才。”趙晉銳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6月28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